首页 -> 2001年第10期


弘一大师抗日救国轶事

作者:高子林




  一个人,出家当了和尚,一心念佛,对尘世事,原可不闻不问,倘要介入,将会招致“六根未净”的非议。可是弘一大师(李叔同)却破了这个惯例。他平时倒是位“一心念佛,不预世事”的正宗和尚,但当国家遭受侵略,百姓遭受劫难时,他不仅问起世事来,而且还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民”、“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众生,保卫国家”等爱国爱民口号来。这在中华佛教史上,实属少见。
  
  虽为和尚,爱国之心永不泯
  
  1937年5月,弘一大师卓锡(僧侣出外居留之地)厦门万寿岩,时逢厦门举行第一届运动会,主持人想请大师谱个曲子,却又恐他以“一心念佛,不预世事”为由而婉辞,故不敢前往。大师闻言后自告奋勇地谱下了“禾山苍苍,鹭水荡荡……健儿身手,各显所长,大家图自强。你看那外来敌,多么披猖。请大家想想,切莫再彷徨……把国事担当!到那时痛饮黄龙为民族争光”的歌词。这歌声如热血一样,喷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田,无不唤起民族子孙的同仇敌忾。记得在念小学的那几个年头,老师经常教唱这歌,而我总以为这首歌词的谱写者,是一位善战的民族英雄,而万万没有想到这竟出自一位大慈大悲的和尚之手。这是弘一大师出家后,所做的第一件爱国之事。
  “七七”事变后,已经当了19年和尚的弘一大师,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暴行非常愤慨。在厦门“风声日紧”之时,胆小怕死的僧侣时有离寺之心,大师竟以出家人的身份正色向僧侣宣告:
  “吾人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时不能共行国难于万一,自揣不如一只狗子;狗子尚能为主守门,吾一无所用,而犹腼腆受食,能无愧于心呼!”作为一个出家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虽不能组织一支“和尚军”奔赴前线杀寇敌,但此心耿耿,终难自己,遂自题居室曰:“殉教堂”,并每日书“念佛不忘救国”条幅数百,任人取去,起到了“凝聚民族,鼓舞民众”的作用。
  1939年,大师60岁时,老友柳亚子,于大师诞日赋两绝以寿,诗曰:
  
  君礼释迦佛,我拜马克思。
  大雄大无畏,迹异小岂殊。
  闭关谢尘网,吾意嫌消极。
  愿持铁禅杖,打杀卖国贼。
  大师报柳一偈曰:
  亭亭菊一枝,高标矗劲节。
  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
  
  睹敌骑而伤心,讠永黄花以见志。弘一大师的“殉教应流血”,实际上是向世人表明他的殉国精神。大师在复丰子恺的书笺中,其中就有这样的一段文字:“古人诗云:‘莫嫌老圃秋容淡,犹有黄花晚节香。’吾人一生晚节最为要紧。”再看大师与日本某舰队司令的一段对话,更加证明了“殉教”一词的言外之意了。
  窥伺闽南的日本某舰队司令,登陆假访大师于鹭江时,竟以“吾国为君之婿乡,又有血缘之亲,何意忘之”为由,威逼大师离闽赴日。同时,还强调必须以日语对话。弘一大师坚持“在华言华”,回答曰:“贵国为吾负笈之邦,师友均在,倘有日风烟俱净,祥和之气重现,贫僧旧地重游,谒师访友,以日语倾积久之愫,固所愿也。”日本司令听了又诱胁道:“论弘扬佛法,敝国之环境较贫穷落后的贵国为优。法师若愿命驾,吾当奏明天皇,以国师礼专机迎往。”大师听罢厉声怒曰:“出家人宠辱俱忘,敝国虽穷,爱之弥笃!尤不愿在板荡时离去,纵以身殉,在所不惜!”这话窘得日本舰队司令无言答辨,愧汗离去。
  柳亚子曾批评弘一大师“闭关谢尘网,吾意嫌消极。”说句实在话,那时连年军阀混战,外侮日亟,国有瓜分之虞,民无宁日之苦。作为一个爱国者,要么揭竿而起,与反动统治者作不屈的斗争;要么削发入山,眼不见为净。大师虽然选择了后者,但爱国之心不泯,抗敌之志不渝,此均足千古矣。
  
  时是高僧,甘愿毁誉救弱女
  
  那是1933年7月,53岁的弘一大师卓锡庐山青莲寺。因身患多种疾病,除整理佛经事外,基本上以书画修心为主。
  8月的一天,江西大贤陈三立为庐山的一名小女子的命运特登门拜访大师,并言求大师出面相助。这位小女子名叫杨念,是金陵大学的学生,因病回庐山休养。当时她正当20芳龄,娟秀儒雅,十分引人注目。不料,被英国牧师约翰逊的儿子看上。一天晚上,小约翰逊对杨念施暴,杨念夺门而逃,小约翰逊紧追不放,竟一脚踏空跌下山坡,造成高位截瘫。约翰逊迁怒于杨念,迫问杨老汉是公了还是私了:公了上法庭,判重刑;私了把杨念嫁给他儿子。而牯岭法庭慑于洋人淫威,竟强判杨念20年重刑,并传言如若肯嫁给约翰逊儿子为妻,案件便可就此了结。消息传出,山城哗然。杨老汉在极度悲愤却又万般无奈之下,求助陈三立老人出面调停,三立老人自感力薄,于是才想到了弘一大师。大师听罢原委,不禁愤而言道:“人世间不平之事多矣!普渡众生,解人危难,佛门责无旁贷,况是这等含冤之事,贫僧岂能袖手旁观!吾当尽力而为。”
  但到了第二天,弘一大师刚用完早餐,杨念姑娘便来寺求见,曰:“小女子并非恳求大师为小女解难,倒是恳求大师劝阻家父改变主意,勿再与约翰逊抗衡,小女情愿嫁进约翰逊家。”一席话说得弘一大师惊讶不已,沉吟许久后才说道:“杨念居士,你刚才所言恐非真意。你请放心,我既已答应,自当尽力,出家人决不打诳语。”杨念又道:“小女子得见大师,已是三生有幸,何敢冒亵大师!小女本已打定主意,只想假以时日,寻机与家父商之。未料家父求于大师,故特向大师禀明。”
  弘一大师不禁问道:“杨念居士,这又是为何?老衲闻听此事,亦义愤填膺,何况你乎?你为何竟有此等想法?”杨念哭诉:“大师教诲,晚辈敢不听从?婚嫁大事,自当慎重。小女情愿嫁给洋人,亦是思虑再三而做出的决定。”弘一大师不解地忙问:“你既含冤蒙辱,公论哗然,本当拼力雪耻,缘何反而屈服,令亲者痛仇者快耶?”原来,杨念姑娘自知这种冤屈,明若洞中观火,却屡败官司。天理何在?公道何存?抗之争之亦有何用?自己岂止是心灰,更已是心死!国家衰败倾颓至此,小民何能扬眉,莫若浑浑噩噩度日罢了。弘一大师得知此情,不由心中一阵刺痛。等杨姑娘回家后,便拿出银针、笔砚,刺血书写《华严经》,希图以此来感化杨念姑娘,并发话“杨念居士一天不改变主意,我就一天不停止刺血书写”。青莲寺的诚心法师见状大惊:大师年已53岁,又患有气管炎、肺病、胃出血等多种疾病,且严守“过午不食”戒律,身体极差,如何经得起如此损耗!于是急忙跑到杨念家,面对杨念父女“嗵”地一声跪下,泪流满面地哀求道:“两位施主,请救救弘一大师!”杨念知道自己闯下大祸,奔跑至青莲寺,跪在大师面前叫道:“大师快请停笔!杨念累及大师至此,实在是罪该万死。小女愿听从大师教诲。”在杨念改变了主意后,弘一大师和陈三立老人联合了全山的一些名流,一起向牯岭法庭进行严正交涉,希望法庭能秉公办案,为国人伸张正义。但结果是:牯岭法庭汪庭长亲自来到青莲寺,向弘一大师表明此案无法改变。如果九江法院能予以支持,恐还有转变的机会。第二天,大师就匆匆下山前往九江法院交涉。9天后,法院答复“此案特殊,无法更改”八个字。后来还是牯岭法庭汪庭长受到了良心的谴责,亲自向大师献策曰:“当朝要员、‘国舅’宋子文的岳父张谋之,现正在庐山居住。此人胸无点墨,却极喜随庸附雅,结交名流。大师若能屈尊去见他,并赐予墨宝,他肯定愿出面帮忙,又有谁敢得罪国舅大人的岳父呢?”汪庭长轻松献策后闲散而回,而弘一大师却如入地狱。
  弘一大师出身于豪门望族,他的父亲李筱楼与李鸿章是同科进士,李筱楼主动将朝廷授予的要职拱手让给李鸿章,为李鸿章的平步青云奠定了基础。李叔同出生,李鸿章亲到李府贺喜,李筱楼去世,李鸿章又亲自主持葬礼。王公权贵,李叔同实在见得太多,对官场的腐败黑暗焉能不察,厌恨至极,发誓不与官场任何来往。出家后,他更是严守此规。在出家之初,就拒绝过温州道尹林昆鸟翔的敬见;后张宗祥道尹又托大师的依止师寂山长老事先说情,说“以一睹其尊颜、一接其馨縕为幸事”。亦被大师以“弟子出家,连妻子儿女都抛弃了,又何况朋友、达官呢”,回绝了依止师;又有一年,朱子桥将军和青岛市长沈鸿烈等要员请大师在湛山寺吃斋,并将知单提前托人送至。第二天临入席时,要员们又派监院去请,而大师竟写下“昨日曾将今日期,出门倚杖又思惟。为僧只合居山谷,国士宴中甚不宜”句得罪了朱子桥将军等。可如今,汪庭长却出了如此下策,难道进入晚年,竟要破此律规不成?!弘一大师一连7天7夜难以入眠。
  “不能毁了她的一生,纵使是一般的山里姑娘,遭此厄运,也不能袖手旁观!解人危难,如果只是肉体上的痛苦当然可以忍受,割肉饲鹰、折骨出髓……这当是义无返顾,而惟有清白的名声是万万不能玷污的呀!”弘一大师想得很多。在如此进亦难,退亦难的重大关头,弘一大师终于决断毁誉去求张谋之。就这样,杨念姑娘得救了。在杨念重返金陵大学之时,弘一大师特意书写了一幅“悲欣交集”条幅赠予她,难言的思绪尽在字里行间。
  早在1905年,李叔同东渡日本前填《金缕曲》而言誓:“……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哪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1906年,当中国的两淮地区遭遇特大水灾,李叔同积极参加了以演戏来筹款赈灾的活动。在新剧《茶花女》中,他反串玛格丽特。为了演好角色,他节食两个月,还慷慨解囊凑经费。戏在东京公演后,轰动了日本戏剧界。接着,为唤起国人的民族自决意识,他又推出了《黑奴吁天录》,公演后,伴随着喝彩和赞美而至的是清廷公使馆的警告、恫吓和传话。同年,他便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工作。1911年回国后,适逢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他情绪兴奋,填《满江红》一阕:“……双手裂开鼷鼠胆,寸金铸成民权脑。算此生不负是男儿,头颅好!”“看从今,一担好山河,英雄造。”李叔同对新生的共和国抱以无限的希望和表示自己全力支持的一颗赤心。……
  弘一大师出家前曾做教育工作,出家后仍做着另一种教育工作。他由教育学校的学生而转入教育沉迷的社会大众,都是为了启迪人们的智慧,为了唤起世人的醒悟。他的这种“充满无限热忱与救国救民的认真工作”精神,则是后人应该学习的。
  (责任编辑:萧 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