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1年第8期


《大公报》的资金与股份变动情况

作者:王 鹏


  1902年6月17日创办的《大公报》,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报纸,是中国近百年历史的见证。
  1949年以前的《大公报》,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1902-1916年为英敛之创办阶段,曾风靡一时;第二,1916-1925年为王郅隆接办阶段,惨淡经营;第三,1926-1949年为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续办阶段,是《大公报》的鼎盛时期。
  英敛之时期的《大公报》的最大股东是天津紫竹林天主教总管柴天宠和粮商王郅隆,其他股东还有《天演论》的翻译者严复以及张连璧、李敬宇、朱志尧、樊国梁等。《大公报》自1902年6月17日创刊后,由英敛之一人兼经理、撰述、编辑诸务,主笔聘方守六担任,馆务由英敛之的两个弟弟英实夫、粹夫佐理。
  1916年9月,英敛之因病辞去《大公报》社务,即由旧股东王郅隆全部接盘。王郅隆是个大财阀,独家经营,不收外股。
  《大公报》从1926年到1949年,是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续办《大公报》的时期。他们以新记公司来经营《大公报》,其资金来源,是时任盐业银行行长的吴鼎昌拿了5万元,从王郅隆儿子王景珩的手里买下《大公报》全部资产。此时吴鼎昌是无官经商,因此这5万元应算是民族资本。吴鼎昌曾说过:“一般的报馆办不好,主要因为资金不足,滥拉政治关系,拿津贴,政局一有波动,报就垮了。我计划拿5万元开一个报馆,准备赔光完事,不拉政治关系,不收外股。请一位总经理和一位总编辑,每人月薪300元,预备好这两个人三年薪金,叫他们不兼其他职务,不拿其他的钱。”鼎昌自任社长,不支月薪;胡政之任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季鸾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月薪各支300元。
  但是,吴鼎昌的这5万元的来历,一般人是不晓得的。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吴鼎昌拿出的这5万元,是他商量于“四行储蓄会”,从“经济研究经费”中列支的。在旧大公报股东的名册上分列有:吴鼎昌、盐业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久大银行、永利银行、经济研究会;属个人名义的有范旭东、张伯苓、周作民。《大公报》同人曹谷冰曾回忆说:“1957年,我在北京《大公报》看到一张红格纸写的股东名单,前面几名是周作民、王孟钟、王毅灵等,都是四行的首脑”,但这些股东从未分过红息,也从未干涉过《大公报》的言论。因此说, 续办天津《大公报》的资金来源,是比较简单的。
  吴鼎昌独资经营天津《大公报》,是以新记公司的名义出现的。既然是独资经营,又何称为“公司”呢?就因为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在续办之初,曾经约定:胡政之、张季鸾二人“以劳力入股,每届年终,须由报馆送与相当股额之股票”。以吴鼎昌的资金股与胡政之、张季鸾的“劳力股”相合,成为这个企业的公司性质。1928年底,胡政之、张季鸾开始得到报社赠予的“劳力股”;1928年底又增设“荣誉股”,首次赠予“荣誉股”的有曹谷冰、金诚夫、许萱伯、李子宽、王佩之。李子宽因生活条件较好,用1000元现金入股,他是在《大公报》同人中唯一以现金形式入股的人。这项“荣誉股”先后赠送过3次(共27人获得),陆续获得“荣誉股”的有王芸生、杨历樵、孔昭恺、费彝民、王文彬、王文耀、袁光中、赵恩源、王佩之、张琴南、李纯青、肖乾、许君远、严仁颖、徐盈、曹世瑛、李清芳、叶德真、左芝藩、樊更生、周绍周、黄钱发、于潼等人。据持有150股的李清芳说:“抗战胜利后,我收到过唯一的一次股息,只值两个烧饼的钱。”
  1945年4月,胡政之以无党派人士的身份,作为中国代表团的成员,赴美国旧金山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会议之后,他又遍访美国各大城市,同时为战后《大公报》的发展选购新型轮转印报机。在定货时,因所带美元不够,不得已接受美国华侨首领李国钦的5万美元的入股。抗战胜利后,《大公报》的发展战略是,巩固重庆版,恢复天津版和上海版,选择时机恢复香港版。津版、沪版的恢复,耗尽了《大公报》的财力,1948年初在筹备恢复香港版时,资金吃紧,胡政之接受了王宽诚2万美元的入股投资。李国钦、王宽诚的入股,才实际打破吴鼎昌独资经营的局面。
  在1948年核定资产时,《大公报》股票共有60000股。在48位股东中,超过1000股的有:吴鼎昌9750股、胡政之7500股、张季鸾5000股、李国钦5000股、王芸生3000股、李子宽3000股、金诚夫3000股、曹谷冰2000股、王宽诚2000股、胡惠春1200股、黄浴沂1000股。另外,“四行储蓄会”的周作民1500股、王孟钟1200股、王毅灵500股。关于胡政之的股份还有一段插曲。在胡政之病重住院期间,胡前妻之女胡燕吵着要股份,胡只得在“大公报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姓名暨股权清册”上留100股作为象征,而妻子顾俊琦(续弦)拥有6400股,胡燕拥有1000股。
  解放初期,内地的《大公报》实行了公私合营,对于原有的股份也做了分析和处理。把60000股大致分成3种情况:1可确定为公股的有22000股。吴鼎昌的9500股没收后成为公股。2通过做工作,愿意交出“荣誉股”的有王芸生、曹谷冰、金诚夫、李子宽等,计有16900股。3在私股部分的19500股中,实际投资在海外的李国钦、王宽诚占7000股;胡政之、张季鸾占12500股。对李国钦、王宽诚的股权,在香港《大公报》股权未清理之前,暂不处理。胡政之、张季鸾的股权,由上海《大公报》每月给其家属生活补助费(胡政之女儿胡燕每月50元,张季鸾妻子每月160元)。
  这样一来,解放初期的内地《大公报》实际已是国营企业了。
  (责任编辑:萧 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