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1年第5期


“反攻大陆”的梦想与美国的“限制”术

作者:■牛大勇




  大陆军民严阵以待
  
  60年代初,中国的周边环境变得日益险恶。印度对华从友好转向敌对,在边界不断蚕食中国领土。中苏关系从意识形态分歧走向国家关系紧张,1962年4月苏联在新疆的伊犁、塔城、阿尔泰、博尔塔拉地区策动6万多居民逃亡。东南亚局势忽弛忽张,东南沿海战云密布。毛泽东开始改变50年代提出的东风已经压倒西风,战争可能打不起来的看法,转而强调世界战争早晚要爆发,不可避免。
  中共中央对蒋介石集团利用大陆经济困难实行反攻的企图已有警觉,判断台湾准备在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和闽粤、闽浙结合部采取军事行动。因此从5月中旬就开始做军事上的应急准备。
  5月17日,毛泽东在上海紧急召见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布置修订两年前中央军委拟制的《关于战略方针的建议》。29日毛泽东再次召见罗瑞卿,令全军针对台湾海峡、中印边界和中苏边界的紧张局势加强战备。30日,以刘泊承、徐向前为正副组长的军委战略小组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在北京开会,研究东南沿海地区作战问题,林彪、陈毅也在会上讲话。会后,总参作战部用保密电话向上海的罗瑞卿汇报会议情况,汇报持续了四五个小时,用坏了两部保密电话。31日,罗瑞卿赶到杭州向毛泽东汇报。毛泽东指示:要准备蒋介石集团40万人秋后登陆。我们的战略方向还是东面,这是我们的要害。敌人一突上来对我们很不利。今年他要来不让他上来。从连云港到香港,统统不让他上来。还要准备第二手,防止敌人突破,防止敌人空降,在我中心地区占领一个城市。毛泽东之所以决定这一年不采取放国民党军进大陆来打的战略,是感到国内情况还没准备好,明年则看情况再说。他甚至想最好是不战而令敌知难而退。指示通过政治攻势,警告蒋放弃反攻大陆的幻想,南下部队到达后沿海地区后可以公开行动,叫蒋介石知道,以破坏他的进攻,推迟他的行动。
  遵照毛泽东的指示,罗瑞卿6月1日回到上海,向华东地区地委书记以上干部会议作备战动员。接着又召集南京军区、上海警备区、嵊泗要塞区和东海舰队、江苏省军区负责人,传达和落实毛泽东关于东南沿海备战问题的指示。6月4日赶回北京。5日向主持军委工作的林彪和中央政治局汇报了毛泽东的备战指示。5日至8日召开三总部和各军兵种领导参加的军委办公会议,9日至12日召开作战会议,作出军事上的具体部署。6月10日,中共中央向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发出《关于准备粉碎国民党军进犯东南沿海地区的指示》。各军区入闽部队根据部署向东南沿海地区秘密开进。各部队都是夜间从驻地出发,乘坐闷罐车厢,无论进站还是临时停车都严禁开门或下车,吃喝拉撒睡都在车上。出发后驻地电台仍然工作,而运动中的部队则保持无线电静默状态。至7月初,步兵和特种兵部队全部按时开进到指定地区部署完毕。东南沿海地区的陆海空三军已经严阵以待。
  中共中央认为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决心很大,但他还是存在着一些困难,关键要看美国支持不支持。根据周恩来的安排,罗瑞卿6月初在总参谋部办公室向正在国内休假的王炳南介绍了蒋介石集团的军事状况,并说:现在不是打不打的问题,而是怎样打的问题,是拒敌于大陆之外,还是诱敌深入,这两种意见正在争论。周恩来命王炳南立即返回华沙,尽快通过会谈了解美国的态度。
  王炳南赶回华沙,立即约卡伯特6月15日见面。可是,由于国内南方大雨,冲断了一些重要桥梁,向福建前线调集兵力受阻,王大使又奉紧急电令,称病不出,推迟会见。22日才再度约卡伯特次日会面。这期间美方的态度已趋明朗。
  
  美国的危机处理
  
  尚未等到沿海三军根据毛泽东的设想故意“示形”,美国情报部门6月中旬便发觉了中共军队的大调动,初步判断台湾对面已经调集的兵力用美军的标准计算相当于7个师,可能还会再加入5个师,这是“自韩战以来最大规模的调动”。震惊之余,开始紧张地研判中共调兵的意图:威慑国民党人不敢进攻大陆?制造一次新的沿海岛屿危机?袭取金门、马祖?无论如何,此举把美台利益间的矛盾冲突挑上了台面,美国随时面临卷入台海战争的危险。要不要协防沿海岛屿?要不要支持“反攻大陆”?国务院情报局长小希尔斯曼指出,中共有相当多的刺激手段来激化美台关系,而蒋介石最优先的目标又向来是要把美国卷入对大陆的战争。美国要确保自己的利益,就必须尽快采取行动,预防或干预局势的进一步发展。
  肯尼迪急忙于6月19日召集军事顾问泰勒、国安助理邦迪以及彭威廉、麦康等会商台海情势。国务院和中央情报局也立即分别向台湾当局发出警告:在此形势下不要以任何官方的言论或行动给共产党提供进攻的口实。台湾当局在中共重兵云集的态势面前,也收敛起“反攻”的气焰。陈诚6月22日向美国代表保证:台湾当局将很谨慎地行事,不给中共以任何进攻借口。他也弄不清中共的意图是攻还是守,反促请美国来和台湾当局共同提高警惕,准备对付“侵略行为”。
  6月20日再次召开的白宫高层会议,对中共大军欲攻欲守琢磨不透,争执不下。麦康认为很可能突袭金门。麦克纳马拉不相信会有这种进攻。他批评中央情报局的工作一直很糟糕,建议把预定返航美国的第四航母编队留在太平洋,在靠近台湾的海域部署航空母舰,增派两架U-2高空侦察机到台湾,同台湾已有的两架U-2飞机及F-101飞机协力扩大侦察,争取弄清情况。肯尼迪最担心中共发动进攻,所以除暂不增派U-2飞机到台之外,批准了麦克纳马拉的全部建议。在做军事准备的同时,肯尼迪提议向苏联和中共发出警告。最后决定通过苏联、英国和中美大使会谈三条渠道知会中共:美国要实际上制止蒋,中共也不得进攻。肯尼迪还下令通过选定的新闻机构,透露美国已知中共麇兵的情报,向中共示警,并探测中方的反应。
  在中共大兵压境的形势下,美国要不要表明自己对沿海岛屿的立场?国务院情报研究局认为这时不宜作出决定,因为若决定不防御沿海岛屿,就会鼓励中共攻占这些岛屿,减少苏联影响和制约中共的可能性,恶化美台关系。若决定防御沿海岛屿,则可能使台湾当局进一步试图把美国更深地卷入战争,并使中苏关系好转。该智囊机构建议:继续保持美国意图上的模糊,却摆出足以让中共理解为美国准备协防的军事姿态,同时又不给台湾当局任何保证,就可以避免上述种种不利,使美国处于灵活机动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这实际上就是美国长期奉行的“刻意模糊”的策略。
  万一中国沿海打了起来,美国应否出兵?怎样才算师出有名?前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咨询之下向中央情报局指出,同1958年的危机相比,这次中共没有把集结大军同解放台湾联系起来进行宣传,所以现总统若想援引国会授权案,命令美军参与沿海岛屿的防御,比较困难。如果中共空袭台湾,或侦察飞行距台湾太近,就可以成为总统援引国会授权令美军介入的根据。至于这些岛屿的军事价值,艾森豪威尔认为只具有防御价值,不能作为进攻大陆的前沿基地。
  应肯尼迪的要求,参谋长联席会议24日答复了泰勒将军询问的关于防御沿海岛屿的七个问题。其中提出外岛防御可能要求使用战术核武器,美国应作出相应准备。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致函肯尼迪表示反对,认为有美国的支持,不用核武器就能有效地防御这些海岛;无论发生什么情况,他都不准备提议为这种目的使用核武器。他的应急对策之一是轰炸大陆沿海的飞机场。
  经过这番紧张的研讨,美国政府决定立即通过以下几个外交途径向中国方面传达明确的信息,缓解台湾海峡的局势:
  代理国务卿鲍尔6月22日上午召见英国大使,希望尽快转告北京:美台条约及其换文约定台湾当局发动任何进攻前都需获得美国的同意,而美国政府在现形势下无意支持台湾当局进攻大陆。但中共若进攻沿海岛屿,也有把美国军队卷入敌对行动的严重风险。美国认为借助英国驻北京的外交代表转达这个信息,能比华沙渠道更快地引起中国的反应,北京也可能更愿意同英国人坦率地谈这个问题。由于英国代办当时没有在北京,美国改请英国外交部向中国驻伦敦代办转达。
  当日下午6时,哈里曼把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请到家中小酌,借机探询中国在福建集结重兵的意图。多勃雷宁表示并不知情。哈里曼解释美国在目前形势下无意鼓励或支持蒋介石反攻大陆,根据美台协定,未经充分协商并事先获得美方同意,国民党人不能采取任何进攻行动。另一方面,中共如果麇兵攻打金门等岛屿,就有把美国卷入战争的危险性。多勃雷宁听到这里,大吃一惊地问:“你们要防御沿海岛屿?”哈里曼答:“为什么不?”“可是这些岛屿是中国领土啊”。哈里曼表示,美国相信必须和平解决争端,但对中共进攻不会袖手旁观。他希望苏方设法约束中共可能发动的进攻。
  6月23日下午,王炳南大使邀请卡伯特“茶叙”。谈过东南亚局势后,切入正题。王炳南指出蒋介石集团正在准备侵犯大陆,并得到美国政府的支持,美国是在玩火,蒋介石一旦向大陆挑起战争,其结果绝不会给美国带来任何好处,美国政府必须对蒋介石的冒险行动和由此产生的一切严重后果负完全责任。他警告说:蒋介石窜犯大陆之日,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台湾之时。卡伯特宣称自己奉命声明:美国政府在现存形势下无意支持台湾当局对大陆的任何进攻。根据条约,未经美国同意,台湾不得对大陆发动进攻。对于中国在福建集结重兵,如系防御之意,当然无可非议。但如有进攻意图,将存在美军卷入的严重危险。王炳南要求他把最后这句话重述一遍。卡伯特重述后再次申明:美方无意允诺或支持在任何地方侵犯中方。王炳南历数美国多年来向国民党当局提供的军事援助,质问:若无美国支持,蒋怎敢进犯?如发生进犯,美国当然要负责任。在王大使的追问下,卡伯特保证美国会从言和行两方面澄清自己与进犯没有干系,并将谋求和平。据王炳南二十多年后回忆,卡伯特甚至说过,如果蒋介石要行动,我们两家联合起来制止他。据卡伯特当天的报告,他要求中方保证不进攻台湾,王炳南长时间考虑后,回答说并不存在中共进攻的问题,问题是台湾正在组织进犯大陆。卡伯特对未能达成相互保证表示遗憾。王急忙补充说:现在并未面临中方谋求武力解决的问题,但是如果发生进犯,整个情况的性质就变了。
  这次会谈应该说使双方都摸了底,两位大使立即把情况电告国内,对两国政府了解对方意图,作出理智的决策起了重大作用。
  中共中央机关报25日发表社论,号召人民警惕美蒋窜犯,申明中国自卫立场。
  美国立即注意到中国表达的防御立场。它的高空侦察也证明中国兵力的部署不象要采取进攻行动,没有调集渡海船只。
  美国新闻界6月26日披露了中美大使在华沙的私下会谈。肯尼迪本人则在27日的新闻会上声明:“我们的基本立场一贯是反对在那一地区使用武力”。他还希望驻台使馆向蒋介石转达他本人的“强烈感觉”:“最为重要的是美台双方都要避免显得此时正在酝酿侵犯大陆的任何行动”,“此时入侵显然不会成功,而重要的是要让人们认为共产党人是侵略者”。
  柯克7月4日向蒋介石转达了肯尼迪这个“强烈感觉”。蒋保证不在金马地区向中共发动任何进攻,但追问报上披露的美国在华沙向中共保证不支持国民政府返回大陆的消息是否属实。柯克谎称消息不正确,美国只是一如既往地要求共同放弃武力。蒋有意提起赫鲁晓夫7月2日关于苏联将在台湾地区支持中共的声明,愤然指出华沙密谈的消息和赫鲁晓夫的声明,两相对比,给台湾的士气民心造成多么不利的影响。但在柯克的叮问下,蒋不得不再次保证继续同美国协商,不单方面行动。
  
  中国备战谋和
  
  中共这次在东南沿海集结重兵,是为了防御蒋介石集团在美国支持下进犯,并没有攻占沿海岛屿或“制造”台海危机的意图。美国很快判明了这一点,下令第四航母编队返航。
  蒋介石集团格于形势,只得暂时搁置反攻计划。但是,仍然心有未甘地希望获得美国的金口玉言,允诺将来支持他们反攻大陆。
  7月5日,蒋介石再次向柯克承诺,他不会采取任何单方面的行动,一定与美国充分协调政策。这位一度以鱼死网破的架势要挟美国的冒险分子,此时显得对美国领导人格外体贴,说是知道肯尼迪总统有很多难题要处理,他当然不会再做任何事给总统增加难题。然而,话锋一转,他又不动声色地提了一个难题:他的人民和军队的信心与士气长期以来一直建立在“光复大陆”的憧憬中,而维持这种信心与士气是极为重要的,希望柯克帮他不仅保持而且增强军队的士气。柯克一眼就看穿:这是要以台湾的“士气”做借口,一步步引诱美国公开支持反攻大陆。
  台北驻华盛顿的使节蒋廷黻也向腊斯克提出,希望美国在中国大陆情况有变时,对台湾当局的行动采取“多少灵活一点的态度”。腊斯克对此毫不含糊地申明:“在目前情况下,我们不能采取灵活立场”。
  中国对美国的表态,虽然在舆论宣传上表示强烈的不信任,继续猛烈抨击美蒋合谋反攻大陆,但私下里还是予以认可。陈毅7月中旬在日内瓦向英国代表团团长麦克唐纳表示:美国向中国驻华沙大使做出的既不支持也不鼓励蒋介石进攻大陆的保证,受到北京政府的赞赏。北京认为这是一个良好的进步,但是还不够,美国应放弃对蒋政权的支持。作为一种回应,中国不进攻金门、马祖,也不对台湾采取军事行动,尽管中国能够这样做。台湾问题已经悬而未决十三年,中国人有耐心再等十三年。陈毅还表示,理解美国政府不能不顾及国会等处的敌视中国的游说势力和利益集团,以及美国民间对共产主义中国的强烈反感。中国方面愿意谅解和忍耐。由于英国同美国的亲密关系是众所周知的,可以肯定陈毅这番话是有意说给美国听的,实际上,谈话报告马上就传给了腊斯克和肯尼迪。
  中国继续向美国传递信息。麦克唐纳11月初访华后,向美国通报了他通过与周恩来、陈毅的长时间谈话获得的印象。他了解到中共愿在平等互惠的条件下安排中美学者记者交流,台湾当局与中共之间存在秘密接触,中共政治解决的方针是不“接管”台湾,允许国民党作为少数派政治团体存在等等。周恩来表示有耐心等待,不打算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无意进攻台湾。
  总之,这次中共调兵,促使美国以各种方式将政策底线向各方摊了牌。中国也多渠道地向美国表达了对台政策的底线。台海之间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一场危机,就这样在折冲樽俎之下缓解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