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0年第9期


抗美援朝的出兵决策

作者:南 湘



  朝鲜战争风云骤起

  

  朝鲜战争爆发之前,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在军事方面的主要考虑,一方面是进行解放台湾和进军西藏的准备以及清剿土匪,另一方面是削减军费开支以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和加强经济建设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50年4月作出决议,对全军实行精简整编。整编的中心是实行复员和统一全军编制。整编的方针是缩减陆军尤其是步兵员额,加强海军、空军和各特种兵。5月,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全军参谋会议,对整编工作进行部署。6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和中央军委作出《关于人民解放军1950年的复员工作的决定》,确定全军复员100多万,员额由540万人压缩到400万人。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战争风云骤起。6月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驻远东的美国空军和海军参战,支援南朝鲜政府和南朝鲜军。6月27日,杜鲁门宣称业已命令“美国空军和海军给予韩国政府军以掩护及支持”,并以美国海军“第7舰队阻止对台湾的任何进攻”。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人民主张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对于美国公然武装干涉朝鲜内战和中国领土台湾问题的侵略行径极为愤慨。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严厉谴责美国对朝鲜和台湾的武装侵略,号召“全国和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同日,周恩来以外交部长的名义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发表声明,严正指出杜鲁门的6月27日声明和美国海军的行动“乃是对中国领土的武装侵略”,中国人民“必将万众一心,为从美国侵略者手中解放台湾而奋斗到底”。

  

  组建东北边防军

  

  作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和中央军委主持常务工作的副主席,周恩来在朝鲜内战爆发之后就将朝鲜战争风云与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危联系起来考虑:朝鲜的战火会不会蔓延开来?会不会影响到中国东北的安全?周恩来与毛泽东就此进行了商议。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7月7日下午,周恩来主持召集朱德、聂荣臻、林彪、罗荣桓等中央军委首长、军委主要部门首长和军兵种首长等举行会议,讨论国防问题。会议就部队调动部署、组织指挥机构、后勤工作准备、兵员补充准备和政治动员工作问题,形成了各项具体建议。会后,周恩来向毛泽东呈报经作战部整理的会议记录,毛泽东于7月8日审阅后批示:“同意,照此实行。”

  7月10日,周恩来再次主持召开会议,商议组织东北边防军等问题。会后,周恩来致电东北人民政府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以便其预做有关准备工作:“为加强东北边防准备,军委已决定十三兵团及四十二军与炮兵第一、二、三三个师等调至东北本溪至安东,通化至辑安线集结待命。”7月13日,在上述两次会议的基础上,周恩来主持形成中央军委《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并将这份文件报送毛泽东并刘少奇、朱德。同日,毛泽东审阅后批示:“同意,照此执行。”

  中央军委《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的主要内容包括:1.调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辖第三十八军、第三十九军和第四十军)和第四十二军,以及3个炮兵师(炮兵第一师、第二师和第八师)、4个高炮团、1个工兵团、1个战车团和1个骑兵团等部,组成东北边防军。2.东北边防军以粟裕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劲光为副司令员,萧华为副政治委员,李聚奎为后勤司令员。3.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兵团团部为基础组成第十三兵团兵团部,以邓华为司令员(后于9月25日起兼任政治委员),赖传珠为政治委员,解沛然(解方)为参谋长,杜平为政治部主任。4.炮兵、战车团、工兵团和高射炮部队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暨中南军区炮兵司令部(习惯上仍称特种兵司令部,简称特司)司令员万毅(稍后出任新组建的东北边防军区炮兵司令部司令员)负责指挥。此外,还就后勤工作准备、兵员补充准备、政治动员工作等问题作了具体规定。7月13日,中央军委还决定,从第四野战军炮兵团司令部抽调部分人员,组成东北边防军炮兵指挥机构,辖炮兵第一、二、八师和高炮第1团。该炮兵指挥机构稍后正式组建为东北边防军炮兵司令部。

  鉴于东北边防军到达东北集结后,指挥与供应即成大事,而原来中央军委确定的指挥机构,虽从作战上来说较为有利,但当时执行起来似有困难。边防军粟裕司令员因病需要休养,副司令员萧劲光、副政治委员萧华因海军和总政治部工作需要一时还难以离京北去,故东北边防军司令部实际上一直没有组建;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感到层次太多,有所不便;边防军的供应需要强有力的后勤组织方能胜任,而中南军区只能组织轻便的后勤机构,刚到东北恐亦有困难。7月22日,周恩来与中央军委代总参谋长聂荣臻一道就东北边防军的指挥与供应问题向毛泽东报告,反映上述重要情况,“请主席考虑边防军目前是否归东北军区高岗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指挥并统一一切供应,将来粟、萧、萧去后,再成立边防军司令部。中南李聚奎到东北后,即兼任军区后勤部长,所带之后勤机构,即合并到东北后勤部中,因东北军区后勤部太弱,不能胜任目前的大任。这样,部队指挥既可免生脱节现象,供应问题也较容易解决。”此事经毛泽东7月23日审阅批示“同意”后即付诸实施。

  8月5日,毛泽东致电高岗,要求高岗负主责,于8月中旬主持各军师干部开会一次,指示作战的目的意义和大略方向,各部于本月内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待命出动作战。

  8月中旬,东北边防军在东北预定地区完成集结并开始整训。

  8月23日晚,周恩来召集有关各方讨论边防军补充及东北供给问题。次日,周恩来就东北边防军补充及东北供应问题致函毛泽东。此外,周恩来还将由代总参谋长聂荣臻、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署名的《关于边防军几个补给问题的解决办法》送审,并提出应及早考虑关内外货币统一。当天,毛泽东就批准了会议所作的决定。

  就在8月23日夜,周恩来听取中央军委作战局关于朝鲜战局的分析报告(主要内容为敌军可能在朝鲜人民军主力的侧后仁川、元山、南浦等地登陆,其中以在仁川登陆的可能性为最大)后,认为这是朝鲜战局带关键性的问题,随即带作战局人员前往毛泽东处汇报。毛泽东、周恩来决定:1.检查督促东北边防军各项战备工作情况,严令务必在9月底以前完成一切作战准备工作,保证随时可以出动。2.将敌军可能在仁川等地登陆的情况告诉朝鲜政府和苏联政府,并告朝鲜对此应有应付最坏情况的准备。3.总参谋部和外交部要密切注视朝鲜战局的变化。

  8月24日,在反复研究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和副司令员贺晋年关于以邓华为团长的赴朝鲜参观团名单和朝鲜战争形势后,周恩来签发致高岗和贺晋年的电报,认为邓华等人“目前应集中力量进行部队的整训及各项准备工作,故决定取消9月中去朝参观之议。惟为便于及时了解朝方作战情况、吸取其经验弥补参观团目前不去之缺陷又避免张扬走漏机密,现决定由边防军中选派三四团级(副团长)或师级(参谋长)干部以大使馆武官面目出现进行工作”。接着,8月27日,高岗、贺晋年请示派出崔醒农等4人以武官名义前往朝鲜工作。9月17日,周恩来接见了即将以武官名义前往朝鲜工作的东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张明远(带队,未到场)、第十三兵团司令部侦察处处长崔醒农一行5人,要求柴军武(1951年7月改名为柴成文)偕新派武官尽快出发前往平壤。9月18日,得悉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首相金日成同意此事。张明远等人奉命赴朝开展的工作,为由东北边防军改编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提供了有益的情况。

  8月26日,周恩来主持召开检查和讨论东北边防军准备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朱德、林彪、聂荣臻、罗荣桓和东北边防军、中央军委有关部门、海军、空军首长和有关兵种负责人。周恩来在会上所作的报告主要包括国内形势、国际形势(主要是朝鲜战争问题)、中国人民肩负的任务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尤其是东北边防军应做的各项准备工作等问题。周恩来指出:我们对于朝鲜不仅看做兄弟国家问题,不仅看做与中国东北相连接有利害关系问题,还应看做是重要的国际斗争问题。支援朝鲜人民,推迟解放台湾,为此而采取积极态度,将东北边防军组织起来,就成为中国人民面临的新的课题。组建东北边防军,可能遇到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朝鲜人民军赶李承晚下海,一鼓而下,很快解放全朝鲜,使得战争很快结束,至少告一段落。但根据两个月来的作战情况,这一设想大体上是不可能实现了。第二种情况就是朝鲜战争的长期化。要准备在长期化上逐步消灭敌人。这种情况将成为现实。我们此次作战是对付美帝国主义,而不是单单对付李承晚伪军。目前部队武器装备和战备工作状况更需要我们加紧和加强准备工作。一切都要准备好,不要成为“临急应战”,而要有充分准备,一出手就胜。

  

  东北边防军的扩大

  

  8月16日,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和副司令员贺晋年致电中央军委,要求再给东北军区1个军。代总参谋长聂荣臻经过周密思考之后,向毛泽东提出建议:“我们联想到今天整个部署,似均有加以考虑之必要。如美帝对朝鲜的侵略战争继续打下去的话,虽然我们有了第一步的部署,已将第十三兵团调至辽南,但仍恐不足以应付事变。因此建议:应于关内机动地区,再行配备第二线兵力,以为未雨绸缪之计。从现在关内部队分布情况来看,除上海区有九兵团4个军集结外,中南及西南部队均分散得很,很难有军以上的部队集结。我们觉得,除上海区有九兵团4个军集结外,应再有1个兵团集结起来,作为战略机动兵力,以策安全。这个兵团以十九兵团为最合适。”毛泽东得此建议后,即电商华东方面的陈毅和西北方面的彭德怀,并得到他们的赞同。

  8月下旬至9月初,周恩来多次召集中央军委有关部门开会,商谈加强东北边防军问题,并起草《关于加强边防军的计划》。

  8月31日,周恩来主持召开有聂荣臻、李涛、杨立三、许光达、苏进、萧克、王秉璋参加的东北边防军建设计划会议,决定东北边防军要准备11个军36个师70万兵力,以三线配置为基础,以第十三兵团(含第四十二军)为第一线,以第九兵团为第二线,以第十九兵团为第三线。

  9月3日,周恩来就加强边防军的计划向毛泽东并刘少奇报告。关于边防军加强问题,大致的计划拟定如下:1.兵力。9个军36个师连特种兵部队及后勤部队共约70万人。第一线5个军15个师(除东北已集中4个军外,再调中南现在广州1个军集中东北);第二线3个军12个师,从华东调出,10月底可集中济徐线;第三线3个军9个师,拟从西北调出,集中时间约在年底。特种部队除已集中东北者外,新增数目见炮兵、战车项内。后勤组织在计划中。2.补充兵员。准备20万人,从华东、西南保留复员战士10万到12万人,从东北、华北等新区及河南于明年春季动员10万人。3.步兵师的武器调整。4.弹药补充。除东北4个军已补充外,其他7个军24个师于今年内均补充各种炮弹20个基数,步兵枪弹6至10个基数,炸药照规定配足。5.炮兵增强。每个步兵师配1个战防炮营,另组1个战防炮师(4个团);每个军配1个野榴炮团,合为4个重炮师,另组1个大威力重炮师,3个野战重炮师。火箭炮(喀秋莎)2个师。高射炮26个团,连现有苏式高射炮团10个,共36个团,拟在后方控制大口径的20个团,前方随军行动16个团。防空大口径机关枪360挺。探照灯250架。雷达60台。以上炮兵,今年完成约三分之二,明年3月完成其余部分。6.战车组织。今年只能建设3个旅,计中型坦克270辆,重型坦克90辆,共360辆。另组水陆战车旅1个。7.空军。按原定计划,至明年1月底,只能组成11个团,内有喷气式飞机5个团,飞机330架。明年7月后,可增至23个团,拟再加喷气式飞机3个团,届时飞机可至810架。1952年春再增9个团,至1952年夏增22个团,总数可增至54个团,届时飞机可增至1560架。空军预备学校,增至9000人,从工人学生的党团员中选拔一批合格者,校址仍在长春、成都、杭州。空军机场,东北拟修15个,关内连天津、青岛在内拟增修20余个,具体计划由空司提出。8.后方勤务。关于被服、帐篷、鞋袜、粮料、干菜、油盐等,均按照70万人准备。汽车准备分批配置1万辆,汽油照1年需要购存。卫生组织照20万人伤亡布置,医药器材照70万人准备。

  9月6日,第五十军奉命从湖北调至东北,编入东北边防军序列。

  9月7日,原定担任解放台湾的主攻部队而驻扎上海地区进行渡海登陆作战训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政治委员郭化若)正式解除解放台湾的任务,奉命前往山东曲阜地区集结。9月8日,毛泽东在华东军区10月5日关于九兵团北调执行办法的报告中批示:“九兵团全部可以统于10月底开到徐济线,11月中旬开始整训。该兵团在徐济线整训期间仍归华东军区建制,惟装备及整训方针计划受军委直接指挥为适宜。”10月12日,毛泽东致电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暨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请令宋时轮兵团提前北上,直开东北,何日可开动请告。”10月14日,毛泽东再次致电陈毅:“宋兵团后尾部队酉俭(即10月28日)全部离开上海、常熟地区是可以的,宋兵团仍照前定计划在泰安、曲阜地域集结整训一时期待命开东北。”10月20日,宋时轮率领兵团部和所属3个军离开上海、常熟地区,前往山东。10月23日,毛泽东致电陈毅、第三野战军暨华东军区参谋长张震:“(一)请令宋时轮同志即来北京。(二)宋兵团须从速进行政治动员和军事训练,并准备先开1个军去东北。”

  10月5日,驻西北地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李志民)奉命于12月5日前赶到山东兖州、泰安、滕县一线集结待命。10月22日,中央军委致电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暨西北军区副司令员张宗逊:“战事紧急,十九兵团部及主力2个军,须于接电后一个月内即11月24日以前,完成一切出发准备工作,待命开东北,另1个军则可于12月内出发。”12月,第十九兵团到达预定集结地区,开始动员与整训工作。

  10月10日,根据毛泽东、周恩来的指示,中央军委工作会议就抽调第二批边防军等问题向毛泽东提出建议,请求批示以便遵循办理。其中指出,除已抽调之第十三兵团及准备调之九兵团、十九兵团等11个军36个师外,建议抽调以下各部作为第二批边防军部队:西南二野抽3个军9个师,成立1个兵团,明年1月开始出动;中南四野抽2个军6个师,于明年2月出动。

  










  决定出兵抗美援朝

  

  1950年9月15日美军实施仁川登陆后,朝鲜战局发生逆转,在洛东江一线作战的朝鲜人民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退却。美军于9月28日占领汉城,29日全线进抵三八线并准备继续北进,朝鲜人民军主力被隔在三八线以南地区。

  10月1日,麦克阿瑟向南朝鲜军下达突破三八线的命令。南朝鲜军根据这一命令越过三八线而侵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境内,进一步扩大朝鲜战争。

  在此危急时刻,朝鲜劳动党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派中央委员、内务相朴一禹持由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委员长、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首相金日成和副首相兼外务相朴宪永1950年10月1日签署的求援信前来中国请求出兵援朝。朴一禹于10月3日将求援信面呈毛泽东。

  从1950年国庆节开始,中共中央在毛泽东主持下,在中南海连续举行会议,政治局成员和有关方面的负责人陆续到会。10月2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致斯大林的电报表示:“我们决定用志愿军名义派一部分军队至朝鲜境内与美国及其走狗李承晚的军队作战,援助朝鲜同志。”这是中共中央第一次作出的出兵决策。

  在中共中央讨论是否应出兵入朝参战时,到会的各方面负责人畅所欲言,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会议上出现两种倾向性意见,一种意见是积极主张出兵,另一种意见是主张暂不出兵。毛泽东在会上要求大家尽量摆出出兵的不利条件,很注重与会人员的不同意见。

  10月2日深夜,周恩来受中共中央的委托紧急约见印度驻中国大使潘尼迦。10月3日1时,潘尼迦赶到,周恩来请他尽快向印度总理尼赫鲁报告,并转告美国和英国政府,中国希望“朝鲜事件地方化”,并强调如果美军越过三八线,我们不能坐视不顾,“我们要管”。为了将这一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给美国,周恩来在召见潘尼迦之前还专门向翻译浦寿昌询问英文的“管”一词该如何准确表达,并要求一定将这个词向潘尼迦讲清楚。但是,美国对此重要信息却根本不予理睬。

  10月3日以后,中共中央领导核心仍在继续开会讨论是否出兵的问题。对于会上出现的一些不同意见,毛泽东当时有过这样的表白:“你们说的都有理由,但是别人危急,我们站在旁边看,怎么说,心里也难过。”

  10月4日,彭德怀奉命由西安乘飞机紧急赶到北京参加中共中央的会议。临行之前,彭德怀以为会议是讨论建设问题,因此带了许多有关开发西北的材料。彭德怀到达北京并了解到会议情况后,坚决支持毛泽东的出兵意见。

  10月5日上午,邓小平受毛泽东的委托,来到北京饭店接彭德怀一起到中南海。毛泽东当面与彭德怀谈及拟任命他为志愿军司令员率兵援朝,征求其意见。彭德怀表示服从中央的决定。下午,彭德怀继续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他在发言中指出: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最多就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就是了。如让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周恩来在会上表示坚决支持毛泽东出兵援朝的主张。当天的政治局会议决定出兵援助朝鲜。

  10月6日,周恩来在中南海主持召开军委扩大会议(又称党政军高级干部会议),研究部署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具体问题。当林彪在会上继续表示不赞成出兵援朝时,周恩来当即说,现在不是我们要不要打的问题,而是敌人逼着我们非打不可。我们的自卫是正义的,正义的战争最后一定会胜利的。现在朝鲜政府一再要求我们出兵援助,我们怎能见死不救呢?党中央、毛主席决心已定,因此现在不是考虑出不出兵的问题,而是考虑出兵后如何去争取胜利的问题。

  


  周恩来出访苏联与出兵决策的变化

  

  10月8日,周恩来奉命代表中共中央,带着出兵或不出兵两种可供选择的谈判方案与林彪一道乘飞机前往苏联,与斯大林就有关朝鲜战争的问题举行会谈。

  就在10月8日,毛泽东签发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指出:“为了援助朝鲜人民解放战争,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们的进攻,借以保卫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及东方各国人民的利益,着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同日,毛泽东致电中国驻朝鲜大使倪志亮转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告知中国抗美援朝的出兵决策:“(一)根据目前形势,我们决定派遣志愿军到朝鲜境内帮助你们反对侵略者;(二)彭德怀同志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三)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后方勤务工作及其他在满洲境内有关援助朝鲜的工作,由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同志负责;(四)请你即派朴一禹同志到沈阳与彭德怀、高岗二同志会商与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境内作战有关的诸项问题。”

  10月11日下午,周恩来和林彪抵达苏联高加索黑海边的克里米亚,与斯大林举行会谈。在会谈中,周恩来介绍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朝鲜局势和要否出兵援朝问题的情况,说明中国的实际困难,提出只要苏联同意出动空军给予空中掩护,中国就可以出兵援朝;同时要求苏联援助中国参加抗美援朝所需的军事装备,并向中国提供各种类型的武器弹药,首先是陆军轻武器的制造图纸供中国仿造。斯大林则表示:可以完全满足中国抗美援朝所需的飞机、大炮、坦克等军事装备,但苏联空军尚未准备好,须待两个月或两个半月才能出动空军支援志愿军的作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