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999年第3期


蒋纬国送给谈家桢的电子钟

作者:傅 琳




  1992年6月,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随大陆第一批杰出科学家访问团访问台湾,与阔别近60年的学生蒋纬国欣喜重逢。蒋纬国恭敬地称谈家桢为“尊师”,临别时郑重地向老师赠送了一只桌面型电子钟。现藏于中国革命博物馆。
  这是一只普通而又不平常的电子钟。钟体不大,仅72厘米见方,为全黑色。正面为电子钟,上端是广播调频开关,后面有一根广播天线。钟体的一侧为广播喇叭,另一侧端端正正地镌刻着一段文字:我们的基本立场——出发点:
  一、海峡两边都自认为是中国人。
  二、所以我们只需要一个中国。我们的愿望——国家战略目标:
  一、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过好日子
  的机会!
  二、中国要受到全世界的尊敬!
  蒋纬国敬赠
  电子钟外面有纸盒包装,正面为电子钟图案。蒋纬国在图案两侧,用黑色水笔亲笔书写:
  谈家桢老师
  蒋纬国赠
  这只电子钟上镌刻的话语,表达了海峡两岸人民渴望统一、富强的共同心声,也凝聚着一段难忘的师生情谊。
  6月8日至16日,应台湾中研院院长吴大猷的邀请,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遗传学家谈家桢、邱蕴芳夫妇,物理学家张存浩、迟云霞夫妇,医学家吴阶平、商睿夫妇,农学家卢良恕、尹雪莉夫妇,生化学家邹承鲁、物理学家李林夫妇,物理学家华中一、缪宝丽夫妇共十二人访问台湾,进行学术交流。
  出访的十二人中有七名科学家,他们是经过严格挑选.的,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学术造诣达到国际水准;二、在大陆为各自学术领域的带头人;三、有独立超然的社会声望。此次访问,首次突破海峡两岸科技界四十余年的漫长隔绝状态,被誉为“结束两岸科技往来的寂静寒冬,迎来令人欢欣鼓舞的明媚春天”。
  在台湾期间,他们走访了台北、台中、高雄、新竹、花莲等地,参观访问了科研机关、大专院校,与各自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进行了学术交流。师生相会,同学相见,亲人相逢,大家都期盼着两岸联手开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科学把两岸科学家联在一起。卢良恕、华中一、张存浩、李林在台湾中研院分别作了《现代集约持续农业——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之展望》、《可擦式高密度薄膜储存器》、《光学双共振多光子电离光谱》、《高温超导薄膜及多层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的演讲。被称为中国遗传学奠基人的谈家桢,在阳明医学院与台湾的遗传学界进行了座谈。他说,二十一世纪将是生物学的世纪,而人类的寿命也将达120岁。人类基因的研究将有助:于癌症及遗传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而使人的寿命延长。生命科学的发展,将有助于人口、、粮食、资源、环境等人类四大问题的解决。华中一、李林、吴阶平、谈家桢、邹承鲁还分别参观了淡江大学、清华大学、新竹科学园、台大医院、东吴大学、台大医学院等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他们所到之处,都受到台湾同行的热烈欢迎。大陆科学家肯定了台湾高科技工业的成果和管理方式,对基础研究提出了建议,并研讨了合作事宜。当地舆论界认为,大陆的科技成果让台湾人开了眼界,两岸科学家的广泛接触对台湾科技、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大陆科学家在台湾探亲访友,情深意浓。吴阶平见到了阔别40余年的堂姐吴舜文。卢良恕与老友蒋彦士会面,同时他还见到了姨父、前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长子于望德。于右任临终前念大陆而不得归,这次于望德送给卢良恕一幅于右任临终写下的对联:“长剑一杯酒,高楼万里心”。由此可以窥见老先生的心曲。
  最令人兴奋和激动的是,在6月11日由章孝慈任校长的台湾东吴大学校友会欢迎老学长谈家桢访台的集会上,谈家桢与他近60年前任教苏州桃坞中学(即东吴大学附中)时的学生蒋纬国的重逢,留下了一段充满师生谊、海峡情的佳话。
  蒋纬国,1928年秋进入苏州桃坞中学就读。桃坞中学“诚实、服务与愉快”的校训给了他深刻的人格教育。他尊敬师长,对同学友好,甚至对工友也非常尊重。读初三年级时,谈先生曾作为代理教师,教过蒋纬国生物课。
  50多年后,当蒋纬国抵达晚宴会场时,立刻激动地趋步向前,恭敬地以宁波方言(因为谈家桢与蒋纬国同是浙江宁波人)叫了声“谈老师!”旋即又对着邱蕴芳女士恭敬地叫了一声“师母”。随后,谈家桢与蒋纬国亲切地以家乡话交谈、叙旧,畅叙难忘的师生情谊。
  
  回忆起封存已久的种种往事,言语间充满了对故乡的怀念。蒋纬国感慨地说:“自民国三十五年离开大陆后,就没有再见过老师。几十年啦!”他印象中的谈老师并无太大改变:“总是笑嘻嘻的,是个很亲切的人”。他们愉快地聊着过去的许多趣事,谈家桢又习惯地露出了他那亲切和蔼的笑容。
  “谈先生,请你谈谈当年对蒋先生的印象,好吗?”一位记者提问道。
  谈家桢停了一下,慢慢地说:“他嘛,是个好青年,朴素而且勤劳。他的学习是班里拔尖的,性格开朗,也不‘特殊’。”谈先生如数家珍似地回忆着他当年的学生。
  “就是有点顽皮……”蒋纬国在一旁插话。
  大家哄的一声笑开了。这句话使谈家桢和熟悉蒋纬国的人,不由得联想起他年轻时不仅为人达观、风趣,还有几分玩世不恭的调皮。
  “蒋先生离开大陆那么多年,但家乡话讲得比老师还好。不像谈先生,已经有点南腔北调了。”邱女士一席话,又把话题拉了回来。
  “我还能讲苏州话,说弹词开篇呢。”蒋纬国骄傲地说。
  学生回馈老师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成果献给老师。蒋纬国亲手将自己的四部作品《弘中通》、《抗日战争指导》、《柔性攻势》、《永保心理壮年》,送给老师。
  谈家桢说:“这四本不同性质的著作,显现蒋纬国的才华,的确是个优秀的学生。”
  随后,蒋纬国又将由他自己设计的、印有他亲笔签名的丝巾和领带,以及那只桌面电子钟,赠送给老师和师母。蒋纬国从盒中取出电子钟,一字一句地把钟上镌刻的内容念给老师:“……我们只需要一个中国……”这两岸中国人的共同心声,深深感动了在场的各位同胞,大家长时间地鼓掌。
  6月16日,大陆科学家即将结束在台湾的访问交流,为感谢台湾同仁的款待,特举办答谢宴会。谈家桢和蒋纬国再次相逢。席间,蒋纬国激动地上台致辞,并引吭高歌一曲《掌声响起》,献给他的尊师:
  多少青春不在,多少情怀已更改,我还拥有你的爱。掌声响起来,我心更明白,你的爱将与我同在。掌声响起来,我心更明白,歌声交汇你我的爱。蒋纬国以他那浑厚的声音和充满感情的演唱,表达出对老师的依依惜别,也表达了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
  席间,邱蕴芳女士离座准备站在谈家桢、蒋纬国师生中间合影留念时,蒋纬国马上站起来,请师母坐下,连声说:“谈师母,快快请坐,您是长辈,哪有小辈坐,长辈站的事?”并说,“没有老师哪有我的今天!”
  言谈话语间流露着浓浓的师生之情,与会者无不为之感动。谈家桢也十分感慨地说:“访台数日,是我一生中最感兴奋和激动的日子。”他真诚地希望两岸科学家加强交流和学习,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