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998年第3期


毛诗漫品

作者:章立凡

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实系借舜妃娥皇、女英神话,悼念亡妻开慧(霞姑)。其余作品,概莫有泪。
  
  十五、悲凉
  
  毛诗雄健,鲜有悲凉之气,然亦有两处可读。一是《贺新郎·别友》:“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二是《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二词皆以凄厉之声,营造悲凉霜景,令人想起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及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之意境。
  
  十六、同情心
  
  毛润之一生蔑视权威,其诗词中寄予同情心的人物有两种:一是造反英雄如共工、盗跖、陈胜;二是怀才不遇之文士如屈原、贾谊。支持被压抑的小人物造权威的反,是其一贯思想,盖与其自身经历有关。
  
  十七、自然观
  
  诗人有改造自然界之志,口吻最大者,为“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最浪漫者,为“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其“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乎湖”的诗思,则正在成为现实,不知千秋后,后人如何评说。
  
  十八、社会观
  
  诗人坚信只有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来改造社会。“天翻地覆慨而慷”、“敢教日月换新天”、“试看天地翻覆”、“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皆其颠倒乾坤、改天换地豪情之写照。
  
  十九、人口观
  
  毛润之好以人数人诗。战争年代有“十万工农下吉安”、“二十万军重入赣”、“百万工农齐踊跃”、“唤起工农千百万”入句;定鼎后作品则有“人民五亿不团圆”、“六亿神州尽舜尧”等数字。诗人认为人多好办事,常以人多自雄于天下。人口失控,亦肇端于此种观念乎?
  
  二十、一事两观
  
  看待“大跃进”,毛润之的眼光与彭德怀不同。彭看到的,是“谷撒地,禾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在毛的视野里,却是“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二一、憧憬
  
  陶渊明之理想社会,为自给自足之桃花源;毛润之之理想社会,为工农兵学商一体之人民公社。“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可解读为:“人民公社好,恨不能起陶渊明而共赏之。”
  
  二二、“文革”索隐
  
  1966年6月之《七律·有所思》,可为史家作注。诗云:“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此时“文革”将起,北京大学已出现大字报,作者正蛰伏南方,静观事态,匠心独运,蓄势待发。
  
  二三、以诗为政
  
  通常的概念中,毛泽东是一位政治家兼诗人,很少有人说,一位诗人成了政治家。实际上,奔动浪漫、海阔天空的诗思,可能也是其发动“大跃进”和“文革”的原因之一。法国作家马尔罗认为,毛迷恋于他自己所创造的幻象,并据此来改造现实,似可视为一解。
  
  二四、共工氏
  
  毛润之发表之作品,有自注者寥寥,惟于《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一词末尾,对共工头触不周山故事,作一约四百字之长注。此注摒弃史书《国语》、《史记》中共工逆天而行、作乱身亡的传统说法,独取子书《淮南子·天文训》为证,称共工为“胜利的英雄”,理由是该书中没有共工死亡的记载,“看来是没有死,共工是确实胜利了”。查《淮南子·天文训》是一篇专讲天象物候的论文,不记载共工死亡的情节并非等于共工未死,诗人对共工氏的革命造反精神情有独钟,才附会此篇,作不死而胜之推论。既是诗无达诂,余亦作一推想,毛润之钟情共工,或还有进一步之原因:以字面论,“共”者共产党、共产主义,“工”者工人阶级、工农革命等;以析字解,“共”者“廿八”(诗人尝自号“二十八画生”),“工”者顶天立地也。
  
  二五、重字
  格律诗应避重字,对仗联尤当避之。《七律·长征》诗原有“金沙浪拍云崖暖”一句,与“五岭逶迤腾细浪”重“浪”字,经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罗元贞来函建议,改“浪拍”为“水拍”,虽仍与“万水千山只等闲”重“水”字,但已避开了对仗联。《七律·送瘟神》颈联“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与颔联“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重两字(千、万),此皆诗家之所忌。其他如《七律·登庐山》、《七律·冬云》中皆有重字。
  
  二六、合掌
  
  律诗一联中同义词相对偶,诗家称为“合掌”,是当避忌的诗病。毛润之晚年《七律·冬云》中,“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出句与对句同义重复,显为合掌之病。诗思至此,已有才尽之象。
  
  二七、平仄
  
  毛润之自云:“不讲平仄,即非律诗”(致陈毅函)。其生前公开发表之诗词,平仄基本符合格律。而逝世后发表者,脱韵处或可不论,平仄于格律多有出入,盖已无郭沫若等为之润色。(毛曾致函胡乔木说:“诗两首,请你送给郭沫若同志一阅,看有什么毛病没有?加以笔削,是为至要。”)1996年版《毛泽东诗词集》副编新收入十七首,据“出版说明”云:“新收各首的手稿绝大部分没有保存下来,刊印依据均为作者身边工作人员当年按手稿照录的抄件。”读后发现,其中“根据作者审定的抄件刊印”者尚可,其他来源者问题甚多。如《西江月·秋收起义》、《念奴娇·井冈山》词,皆有不合律处。毛生前自云“从来没有学习过,也没有发表过一首五言律”(致陈毅函),可见其对五言诗不自信。按诗律,一般每联上句(出句)与下句(对句)第二、四、六字平仄应相反,称为“对”;每联下句第二字与下一联上句第二字平仄应相同,称为“粘”。副编中出现的《五律·张冠道中》,全诗八处出律,粘对尽失;又《五律·喜闻捷报》九处出律,粘对尽失,末句“满宇频翘望”犯孤子(只有一个平声字)。唯古体诗方可不拘格律,此二首或当标为“五古”。《五律·看山》颔联“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风”字出律,与首联“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失粘。《七绝·屈原》“一跃冲向万里涛”,“向”字出律。《七绝·贾谊》:“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第二、三句失粘。
  
  二八、存疑
  
  《毛泽东诗词集》副编新收入十七首中,有读后令人生疑者。如《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诞辰》,第一首首句“博大胆识铁石坚”出律,除韵脚外全部为仄声字;第二首“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人诗囊”,不仅全诗平仄四处出律(湖、断、吟、诗),第三句末尾出现“三平调”(三个平声字),且以平声字“吟”为句脚,更令人疑惑。《七律·咏贾谊》:“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干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全首各联句平仄七处出律(庙、堪、罗、照、竟、白、罗),颔联与首联失粘,为其有七言格律诗发表以来所仅见。虽云大家可不拘于此,或曰原作如此,未经他人润色,本人定稿,但以毛润之之诗词水平,当不至于此。此三首均无手稿为证,疑为不懂格律者之作品混入。
  毛润之自号“二十八画生”,余品毛诗有感,得此十八则,殆亦巧合乎。谨记。
  乙亥残冬初稿 丁丑溽暑定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