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998年第1期


小平领导我们抓开放

作者:谷 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切实地付诸实施,使我国经济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大踏步地走向世界,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作为一个曾在中央书记处、国务院分管过对外开放工作的“过来人”,面对我国对外开放的丰硕成果和蓬勃发展的势头,我深深怀念敬爱的邓小平同志。从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对外开放的每项关键举措的推出,每一重大步伐的迈进,都是小平同志殚精竭虑、雄腕运筹的结果。
  
  “大政策”的提出
  
  作为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五六十年代,小平同志就很注重国内建设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领导下,为发展我国对外经济交往进行艰苦开拓。他曾力主从国外引进化纤生产技术装备,来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穿衣问题。“文革”动乱后期,他复出工作,围绕着所谓的“风庆轮事件”,对“四人帮”乱扣“卖国主义”、“洋奴哲学”帽子的倒行逆施,进行了坚决斗争。1975年,他主持中央、国务院的日常工作期间,更加明确地提出要把扩大进出口、引进先进技术作为一项大政策。这桩事是从“整顿”发展而来的。
  整顿一抓,很见成效(“整顿”是另外一篇大文章,本文不能更多涉及)。6月,根据小平同志的指示,由李先念同志召开国务院计划工作务虚会,总结整顿工作经验,系统研究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方针、政策和重要措施。我被指定组织国家计委综合讨论意见,起草题为《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的文件。小平同志很关心此事,多次听取汇报,并审阅了文件草稿,基本肯定了它的内容。8月18日,他作了许多重要指示,其中就有:要扩大进出口,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争取多出口一点东西,换点高、精、尖的技术和设备回来,加速工业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他强调说这是一项大政策。这一重要意见,在今天看来当然顺理成章,不言而喻,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没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纵览全局的战略眼光,是难以提出的。
  按照他的这一指示,我们对文稿认真进行了补充和修改,由十四条改为二十条(因而简称《工业二十条》),准备提交当年全国计划会议讨论后,报中央政治局批准下达执行。我还会同有关负责同志和冶金专家进行了研究,设想在沿海某个港口城市,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建设一个主要“吃”进口矿石的大钢铁厂。后来上海宝山钢铁总厂的兴建,即由此肇始。
  正当我们兴致勃勃讨论如何贯彻小平同志指示和《工业二十条》时,当年第四季度,发生了大家周知的政治形势急剧逆转,整顿工作被迫中断,《工业二十条》被“四人帮”一伙诬为“反党大毒草”,“大政策”遭到攻击和“批判”。但是,整顿赢得党心、民心,实际上是后来拨乱反正的预演。“大政策”的提出,把对外贸易、技术引进这一原被视为一般经济事务的工作,提到了国家经济建设战略方针的高度,在干部中起到深刻的启迪作用,为八十年代实行对外开放作了思想准备。
  
  “关起门搞建设是不行的”
  
  粉碎“四人帮”后的翌年夏季,小平同志在万众翘首企盼中,重新走上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岗位。他面对十年“文革”浩劫造成的严重局势,在千头万绪中从端正思想路线人手,进行拨乱反正,反对“两个凡是”,致力于把全党全国的工作中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经济建设,由因循成规转向改革,由封闭半封闭转向开放。
  对于那些一时未能实施的“大政策”,小平同志旧话新提,作“大文章”。他广泛深入地向各方面的干部和专家学者、党外爱国民主人士宣讲: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吃了闭关自守的苦头;建国以后主要是帝国主义封锁我们,但六十年代也有我们自己孤立自己的问题;关起门来搞建设不能成功,现在“有了比过去好得多的条件,使我们能够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吸收他们的资金”。
  为了借鉴国外经验,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78年5月,中央、国务院决定让我带领一个包括六位省部级干部组成的代表团,出访法国、西德、瑞士、丹麦、比利时。这是新中国建立以后,首次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派出的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小平同志十分重视这件事。出访前,他专门在北京饭店听取我们出访的汇报,指示我们:要“广泛接触,详细调查,深入研究些问题”。当时我理解,小平同志对于实行开放的决心已经下定,他正在思索和考虑的不是“要不要开放”,而是“怎么搞对外开放”。我深感这次带团出国考察责任重大,因此出去之后一直“马不停蹄”,从5月2日到6月6日一个多月内走了上述5国的15个城市,会见有关政界人士和企业家,参观了许多工厂、农场、港口码头、市场、学校、科研单位和居民区,尽量多收集资料信息,多思考研究问题。
  回国后,6月下旬中央政治局同志专门开会听我的汇报。我着重讲了三点:①二战后,西欧发达国家的经济确有很大发展,尤其是科技日新月异,我们已经落后很多,它们在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管理方面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②它们的资金、商品、技术要找市场,都看好与中国发展关系;③国际经济运作中有许多通行的办法,包括补偿贸易、生产合作、吸收国外投资等,我们可以研究采用。我发言过后,展开了热烈讨论。叶帅、聂帅和先念同志都说,外边的情况,谷牧这次出去看清楚了,讲明白了,该是下决心采取措施实行的时候了。
  这次汇报后,小平同志找我去谈话。我向小平同志汇报了出访情况,他讲了一番话,中心意思是:一、引进这件事要做;二、下决心向国外借点钱搞建设;三、要尽快争取时间。
  根据中央政治局和小平同志的指示,7月上旬,国务院召开了由有关部委负责同志参加的关于四化建设的务虚会,我在会上报告了考察西欧5国的情况,并敞开思想讲了我的想法和意见。这次务虚会开了20多天。会上,大家畅所欲言,认真总结新中国近三十年的经验教训,研究国外成功经验,就如何正确运用价值规律、改革经济体制、坚持按劳分配、发展农村多种经营等问题,特别对如何加强技术引进、扩大外贸出口、采取灵活方式利用国外资金等问题,深入进行讨论,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务虚会后,中央、国务院对这些意见又多次进行讨论,最后体现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战略决策中。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由此被郑重确立。
  
  “还是办特区好”
  
  如何具体实施这项基本国策,从哪里起步,这在当时还很是个问题。不仅因为我们国家地域大,发展不平衡,情况各不相同,而且因为人们的认识和管理体制上也存在着需要逐步加以解决的问题。是小平同志倡议举办经济特区,使我国的对外开放迈出了突破性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