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耳顺”与“顺耳”

作者:郭振亚




  “耳顺”,是孔夫子的名言。何谓“耳顺”?南怀瑾先生是这样诠释的:“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不生气,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做到心里平静”(见《论证别裁》一书)……看来,“耳顺”是很高的精神境界,既要能听得进“顺耳”的话,也要能听得进“逆耳”的话。
  怎样才能达到“耳顺”这一精神境界呢?孔夫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由此可见,“耳顺”是由“学”进入“不惑”,由“不惑”进入“知天命”(“知天命”,就是阅尽人间百态,懂得了人间的道理),由“知天命”进入了“耳顺”。也可以这样说,“耳顺”,是长期修养的结果。
  或曰,“耳顺”一定要等到六十岁即退休的年龄,才能做到吗?我说,非也。孔子生活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非常落后的时代,他的“耳顺”完全是靠个人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经验积累,才好不容易地达到了这一境界。而我们生活的时代,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异常发达,特别是我们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许多人,特别是做领导的干部,在三十岁、四十岁,都可以提前进入“耳顺”的精神境界。他们凭着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坚持实事求是作风,坚持党性原则,听取“逆耳”之言,特别是听取批评和建议之言,与自己意见相左之言,及时纠正自己不正确的言行,使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更优秀,这方面的例子,无论是历史上的,还是现实生活中的,举不胜举,有的成了“永久的丰碑”,有的是“时代的先锋”,历史永远铭记着他们,人民永远热爱他们。
  但也毋庸讳言,我们的某些领导班子里,特别是某些“一把手”,他们的耳朵,只听“顺耳”的,不听“逆耳”的,认为自己“一贯正确”,于是,独断专行,大搞“一言堂”。这样的领导,出现工作失误,甚至严重错误,是必然的结果。
  还有一些所谓的领导干部,他们钻了我们用人机制尚有的漏洞,混进了领导队伍。他们是地地道道的拜金主义者,享乐主义者,极端的个人主义者。为了金钱、美色、权力,他们拉帮结伙,排斥异己,大搞“一言堂”。谁敢提出不同意见,势必遭到排斥与打击,正如国家行政学院徐鸿武教授所说:“有的地方,‘第一把手绝对真理,第二把手相对真理,第三把手服从真理,其他把手没有真理’。还有的地方,‘开大会解决小问题,开小会解决大问题,不开会解决关键问题。’。”“一把手”失去了制约和监督,想不腐败都不可能。哪里行贿受贿盛行,哪里买官卖官成风,哪里的“一把手”,一定在大搞“一言堂”。这样的“一言堂”堂主,你要他“耳顺”吗?他只能做到“顺耳”,也就是说,他只能听那些讨好的“顺耳”之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法治,是一项重要内容。对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一把手”来说,就是要依法行政,发扬民主,让领导班子里的成员,都能畅所欲言,然后,集中正确意见,只有这样,才能不犯或少犯错误,从决策和用人的层面,杜绝不正之风;才能出现领导班子团结、干群关系融洽的和谐局面。
  [孙剑荐自《西安晚报》2006年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