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汉明帝的用人之道

作者:孙贵颂




  汉明帝的名字叫刘庄,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第四个儿子。他从30岁年富力强的时候开始,坐了18年的皇位。《后汉书·章帝纪》中对其工作做了总结,特别肯定了他在用人方面的原则。有两件事最值得一记:一是他的妹妹馆陶公主向他说情,求他给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刘庄的外甥放一个郎官当当。明帝没有同意。理由是:郎官虽小,但也是天上的星宿(郎位星),到了外面,起码也是个一县之长,要管一百里地的百姓,外甥如果不是那么一块料,人民就要遭殃。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所以不能办。最后赏了外甥一千万钱了事。大臣阎章,精通典章和制度沿革,工作成绩突出,按说早就应当提升要职,但阎章有两个妹妹是贵人(嫔妃),这样一来,阎章就成了后宫的亲属,刘庄为了不破皇后妃子之家不得封侯参政的规矩,硬是不提拔阎章。
  刘庄的做法,很令人佩服和感动。虽说现在与刘庄的时代大不相同了,但仍让人作某些联想和思考。我把刘庄的故事说给一位朋友听,他感叹道:“‘朕即国家’。国家是刘庄自己的,他得对自己负责。倘若弄个纨绔子弟去治理地方,办砸了,是自家的事,他哪能不谨慎呢?”我觉得朋友说得在理。过去我们说起“家天下”,只顾批判封建时代的“任人唯亲”,而闭口不提那时也有讲不讲原则之分,有的则还是能够举贤避亲的。现在我们的干部制度力求公开、公正,但在一些程序上,却又存在着缺陷和漏洞。这种缺陷和漏洞一旦被有些人利用,就会安排自己的人去分一杯羹,将大“公”转化为小私或小我。在仕途者,如果跋涉得顺风顺水,手拍胸膛想一想,有“背景”可以依靠的不乏其人。恰似登山,不是每一步都有人搀扶拉扯,但在关键时刻,便有仙人指路或助一臂之力。当然,如果正在登山的人物也是一个优秀靓丽的人物的话,社会和民众一般也能接受。怕的是,如果在考虑要提拔的人选时,思维只局限于小圈子,就像舞台上演出一样,灯光只罩在主要人物的身上,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如此这般,其他合适的人就只有等待的份了。从整体上看,时代确在进步。但从个体上考量,从某一事件上分析,还是有不少问题值得深思的。
  从书上看到过一个基辛格给人做媒的虚构故事。基辛格对一个老农说:“我已经为你物色了一位最好的儿媳。”老农回答说:“我从来不干涉我儿子的事。”基辛格说:“可这姑娘是罗斯切尔德伯爵(欧洲最有名望的银行家)的女儿。”老农一听,说:“嗯,如果是这样的话……”
  基辛格又找到罗斯切尔德伯爵:“我为你女儿找了一个万里挑一的好丈夫。”伯爵连忙婉拒:“可我的女儿太年轻了。”基辛格说:“可这位年轻小伙子是世界银行的副行长。”“嗯……如果是这样……”
  基辛格又去找到世界银行行长,道:“我给你找了位副行长。”“可我们现在不需要再增加一位副行长。”基辛格说:“可你知道吗,这位年轻人是罗斯切尔德伯爵的女婿。”
  接下来,世界银行行长欣然同意。基辛格促成了这桩不可思议的婚姻,让农夫的穷儿子摇身一变,成了金融巨头的乘龙快婿。
  从这个相当“八卦”的故事中,我们可以领教两点,一是传说中的基辛格的三寸不烂之舌何其厉害;二是背景、关系在号称文明的西方也是如此重要!但是,基辛格要是碰上了汉明帝,他这一套看来也要泡汤。所以说,在汉明帝的用人之道中,还是有值得今人记取的东西的。
  [王坤平荐自《文汇报》2006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