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关羽的悲剧和闹剧

作者:乐 朋




  中国有两个圣人,文圣人孔子,武圣人关羽。在老百姓眼里,文圣人有些高不可攀,而对武圣人则稔熟得多。这要归功于小说《三国演义》和遍布寰中的几万座关帝庙,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兵败走麦城等故事,在中国差不多是妇孺皆知、老少乐道的。关羽在国人中的普及程度远在孔子之上。
  其实,关羽生前死后历经了不同的旅程,在生前是一场悲剧,在死后是一场接连不断的闹剧。集悲剧和闹剧于一身,实为关羽之不幸。而在某种意义说,兴许也是国人之不幸。
  关羽生前的悲剧,表现在他对义兄刘备的愚忠,以及由于骄傲自大的性格弱点,为一介书生、黄口小儿的陆逊所蒙蔽,被几顶高帽子弄得昏头涨脑,致使荆州失守,父子被俘、身首异处,且他的头颅与身躯一在当阳、一在洛阳。作为一员蜀中大将,关羽实际上是个失败者。而他死后的形象,起初也是一个阴森的厉鬼,只因他惨死敌手,有太多的怨愤、怒气。
  可是,到关羽死后300多年的隋朝,佛教天台宗的开山之祖智者大师,独具法眼,点化关羽,使关羽由厉鬼而一跃成了皈依佛门的护法神。关羽的闹剧紧锣密鼓地拉开了大幕。
  中唐时期,关羽踏进朝廷庙堂,与张飞、周瑜一起,作为中国第一位武圣人姜尚(即在渭水边用直钩子钓鱼的姜太公)的从祀,享用皇家的香火。这时候的他,与相传孔子所写的儒家经典《春秋》结缘,手里多了这本书,夜读《春秋》、文武兼备的关羽新形象出炉了。他俨然成了皇家正统和风雅儒将的代表。叹惜好景不常,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因自己是策动兵变上台、不屑于皇家正统,所以竟把关羽、张飞逐出姜太公的武圣庙。但是,从公元1104年宋徽宗赵佶敕封关羽为崇宁真君之后,关羽就发达起来,高踞于神坛之上。徽宗先后三次追封,最后一次的封号是“义勇武安王”。此时金兵南下,汴梁告急,徽宗加封关羽是想捞根救命稻草,关羽的“义勇”激励宋军忠勇救主!明初朱元璋也曾贬斥关羽,而到了武宗正德年间,关羽重回庙祀,并让宋朝忠臣岳飞、陆秀夫从祀。万历时又数度晋封,关羽升至帝位。到明末,干脆由关羽取代姜太公,做了中国的第二任武圣人,与文圣人孔子一起,充当儒家伦理文化,即仁义礼智信美德的形象代表。
  生前为汉寿亭侯的关羽,死后官运亨通,由王而帝,至神至圣,无以复加矣。他与孔子一样,是权势者的圣人,是被皇帝和官府捧红的。权势者对关羽的不断造神,无非把他当作政治的文化的工具来利用罢了。只要权势者有某种需要,就给关羽抹上不同的油彩,上演各种闹剧。开国皇帝大抵出身草莽,要反前朝的正统,故对代表正统的武圣人不感兴趣;而当政权运作几代,后继的皇帝们又要打正统牌,就往往与时俱进地找上关羽,要为之立传竖碑,晋爵加封了。关羽就这样地被他们玩弄于股掌,岂非莫大的悲哀!
  不过,与孔夫子的同民众不大相干大相径庭,关羽的民间基础牢固之极。“关公庙貌遍天下,五州无处不焚香”,便是关羽神化之后的社会写实。自清朝中叶始,关羽成为众多行业的祖师和保护神:因关羽年轻时贩卖过豆腐,逐为豆腐业之祖师;又相传关羽早年曾以打铁为业,即成了铁匠的业祖;做灯笼香烛生意的,抓住关羽秉烛读《春秋》;而关羽所持的青龙偃月刀,又让他做了理发、屠宰、刀剪等行业的神祗。一些民间帮会,也纷纷奉关羽为神主。相沿至今,不少民众在居所设关帝神位,又把他当财神爷来顶礼膜拜。关羽死后,与民众的生活发生如此紧密联系和情感寄托,一方面归结于《三国演义》的广泛流播,另一方面归功于宋、明后统治者不断升温的造神运动。如果说权贵们的造神,是欲用关羽自肥、自利的话,那么老百姓的傍神,就显示了他们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无助。实际上,关羽活着的时候连自己的脑袋都保不住,他死了以后又怎能去保百姓的平安、护百业的兴旺!在神化关羽的闹剧背后,所反映的不过是国人的某些精神慰籍而已。
  据说全世界三大宗教名下的教徒多达十七八亿。其中,佛教徒2亿,伊斯兰教徒5亿,基督教徒10亿。中国的教徒有多少,我不清楚。但似能肯定,国人的世俗化时间早,历史长,土生土长的只有一个道教,其余宗教均是泊来品。国人中少有真正的宗教信徒,多的是傍神、吃教者。他们所想的、所做的,大抵在沾神灵的光,托宗教的福,给自己捞些好处,或竟为一种生存方式。可我担心,一个热衷于造神、拜神、傍神的民族,总不免蒙昧、愚顽的灾祸,定会演出各种“史无前例”的悲剧和闹剧。殷鉴不远,请勿健忘。
  [马静荐自《乐朋杂文》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