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吴宓轶事

作者:达 灿




  “吴宓与团鱼”
  
  原西南师范学院(现西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杜钢百,是吴宓(字雨僧)主持清华国学研究院时的第一后研究生,又与吴宓共事多年。杜先生常说,“雨僧一生轶事甚多,日后定成典故。”在怀疑一切,打倒一切,亲友反目的“文革”中,吴先生就有个曾遭到多次批斗的“典故”,那便是“吴宓与团鱼”。在20世纪70年代末,吴先生和我谈到了这个典故的由来。
  原来,他曾和一个同事私下讲过南宋《程史》中的一个故事,孰料某同事后来为争功竟将此作为吴先生的新“罪证”而向造反派检举了。故事原文如下:
  昔有人得一鳖,欲烹而食之,不忍当杀生之名,乃炽火使釜水百沸,横莜为桥,与鳖约曰:“能渡此,则汝活。”鳖知主人以计取之,勉力爬沙,仅能一渡。主人曰:“汝能渡桥,甚善。更为我渡一道,我欲观之。”
  故事大意是:有个人得到了一只鳖,想煮着把它吃了,但又不忍心担当杀生的罪名。于是就用炽烈的火将大锅中的水烧得滚开,又用一根小竹棍横在锅上当做桥,这个人对鳖说:“能从这里渡过去,就让你活下来。”鳖知道这人在用计取他的命,但还是尽力往前爬,终于勉强渡过去了。这人说:“你能渡桥,很好。再为我渡一次,我还想看看。”
  对此事,有造反派批斗说:“吴宓说他写交代材料勉强过了关,不愿像团鱼那样再爬了。”还有造反派批斗说:“吴宓说造反派要把他煮熟了吃,其用语何其毒也!”
  对此事,吴先生曾多次感叹说:“有些知识分子只要一碰到当今所谓运动,就毫无知识可言了。”
  
  “不齿”二字是何含义
  
  1974年,有人说是吴宓最“不识时务”的一年。这一年,他公开竖起了反对批孔的靶子,发出了“宁可杀头,也不批孔”的誓言,再次成为众矢之的。在“批林批孔”中,批斗吴先生时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句话就是:“吴宓是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一次批斗时,吴先生躬身请教一个造反派:请问革命同志,这“不齿”二字是何含义?答曰:“不齿嘛,就是看不起你这狗屎堆!”吴先生一听,连呼:“大谬矣!大谬!这‘不齿’,实为不与同列之意。齿,列也。”当时,在场的几个好心人悄悄说:“事已至此,还去咬文嚼字,确是自找苦吃。”对此,我亦曾大惑不解。
  吴先生后来对我说:“学问大小姑且不论,重要的是辨其真伪。纵使吃点眼前亏,也不可让这‘不齿’字谬种流传。”
  
  “今人只见周骂人,尚未见到人骂周”
  
  1974年的一个冬夜,吴先生和我谈到了他主编11年的《学衡》;谈到了鲁迅先生的《估学衡》。鲁迅针对《学衡》创刊号上一些文章在用词造句方面的“硬伤”,提出了严正尖锐的批评。我曾问:“你们究竟打过笔仗没有?”答曰:“没有!”面对鲁迅的批评,吴先生曾在文章中写道:“鲁迅先生此言,实甚公允。”另有理由二条,亦可证明吴宓并未和鲁迅“交手”。吴宓虽为《学衡》主编,但在该刊的初创几期中,并没为杂志写过文章。鲁迅的批评,实际上并未直接涉及吴宓,此其一;《学衡》出刊79期,吴宓没有在杂志上写过一篇文章批评鲁迅先生,此其二。20世纪70年代,吴先生曾对这流行甚广,啼笑皆非的“笔仗”事,对我说过这样的话:“虽后患无穷,却非周先生本意,亦非周先生所能料及的。”他还说:“可叹者,是今人只见周骂人,尚未见到人骂周,因而多谓周先生偏激、刻薄,这对周先生是有失公允的。”
  [闲话荐自《重庆文艺》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