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一群“陷沙鬼”

作者:唐德亮




  人是很容易走向反面的。
  这其中的原因相当复杂。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列宁说,俄国某些人,他们“本来要走进这个房间,结果却走进了另一个房间”。亦即古人所云“播下龙种,收获跳蚤”。一些人原先可能是英雄,勇士,志士,仁人,但后来却成了“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鲁迅语)。
  明朝万历年间的首辅大臣张居正,就是这样一个“陷沙鬼”。张居正大刀阔斧推行经济改革,惩治腐败贪官,可称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家政治家。张居正还受到万历帝的特殊尊重,尊称他为“元辅张先生”,对他的改革予以大力支持。张死时,备享哀荣。但张居正“正人不正己”,本身就是一位大贪官,虽比严嵩逊色,但其财富也迭19.58万两(万历初年国库存银不过10万两),另有良田8万余顷。他生活奢靡,吃饭时莱肴过百品,回乡要坐着32人抬的大轿。张居正死后,他的政敌纷纷向皇帝揭发他,其罪简值是罄竹难书,十恶不赦。万历皇帝宣布他的罪状为:“诬蔑亲藩,侵夺王坟府第,钳制言官,蔽塞联聪,专权乱政”。本当剖棺戮尸,念他生前多年效劳,仅抄家没收财产、将其弟和两个儿子送到烟瘴之地充军。支持张居正改革的人大多跟着倒霉,撤职、查办,甚至自杀。
  张居正就这样成了“陷沙鬼”:以改革家、大学士、忠臣良相始,以大贪官、佞臣终。至于万历皇帝安在他头上的罪名,有的属实,有的则夸大其辞。像张居正这样身败名裂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有李斯、桑弘羊、杨炎、司马懿、洪承畴、多尔衮、鳌拜、明珠、汪精卫等等。他们的结局都令人扼腕叹息。
  他们多是饱读诗书、浸淫四书五经的知识分子。如张居正就是大学士,身为“元辅”,为国家作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的儒家思想曾哺育了无数的知识分子。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吏,除了武官,多数是“儒士”。皇帝极力推行孔孟之道,士予们亦信奉那一套。儒家思想无疑有不少进步、合理因素,但也有不少落后甚至反动的东西。统治者认为儒家伦理道德能使社会变好,但结果如何?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中的康有为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统统是骗人的鬼话”。在这种“道德”的薰陶下,知识分子一旦为官,往往就会放弃其所谓的理想道德而成为政客、官僚和贪官污吏,甚至成为权奸佞臣。正如学者苏中杰说的:儒家文化“没有民主、自由和法治思想”。鲁迅在《狂天日记》中,更是振聋发聩地指出:“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钭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吃人”不光是“仁义道德”,还有“古久先生”“陈年流水簿子”所记载的历史、制度,即封建制度及其帝王将相、官僚豪绅统治剥削压迫人民以及统治者互相倾轧、残酷斗争的历史。在这种制度里,“好人”变成坏人,有时是“一念之差”,但也有其必然性。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说:无论是万历皇帝朱翊钧,还是首辅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甚至海瑞、戚继光,以及冯保、高拱、张鲸、郑贵妃、福王常洵、俞大猷、卢镗、刘延,“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统统没有好结果”,“这种情形,断非个人的原因所得以解释,而是当日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
  [马静荐自《鲁迅世界》2006年第3期/宋德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