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创新思维及精英群体

作者:张雨生




  思想工作者与思想家,理论工作者与理论家,哲学工作者与哲学家,显然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不是第一步与第二步的差别,而是属于不同层次的差别。后者是从前者中涌现出的精英。前者千千千万万,后者能有几多?
  能否称得上家,能否进入精英层次,有着不言自明的标杆,这就是有无创新思维,有无创新成果。曾有一段相当长的时期,不仅不提倡创新思维,还有意或无意扼杀它,一旦从石缝里顽强地冒出创新萌芽,更要视为异端,称为毒草,小于鸣鼓而攻之。“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那怎么可能产生家,怎么可能形成高层次的精英群体。
  我的这点感悟,是受到北大教授汤一介的启发。汤先生祖籍黄梅,我是他的小老乡。一次,有人问他:您的学术成就能不能赶上父辈?(指其父汤用彤,及冯友兰。汤老先生专治佛教史、哲学吏,多有创见,曾任北大副校长。)汤先生的回答,既干脆又肯定:不可能。又问为什么,他说:人的生命最具创造力,在三四十岁前后,也就是三十来年的时间。在那个年龄段,我们这一代搞哲学的人,只能解释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不能有自己的哲学思想,所以只能称哲学工作者,不能称哲学家。
  这番话被说出来,终究是一种觉醒。播放于央视十频道的《大家》专栏,让更多观众看到了,听到了。弄哲学的汤先生有这个觉醒,弄思想的,弄理论的,以及弄意识形态其它门道的,是否也应该有这个觉醒?
  “者”与“家”之间,被汤先生划了一条线,跃过这条线,由“者”而成“家”,得有创新思维,得有属于自己的创新成果。否则,戴上“家”的帽子,也是徒有虚名。从学术层面讲,只解释别人的思想,不创造自己的思想;只解释别人的理论,不创造自己的理论;只解释别人的哲学,不创造自己的哲学,那不需要创新思维,算不得创新成果。解释得再好,也只能称为xx工作者,甚或称为优秀的xx工作者。学有专长,业有专攻,自创一体,自成一家,关键要看学与业,有无自创,有无自成。
  说是奇怪,不如说是惊诧,倏忽间,中国似乎走进了成家的时代。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这样的家,那样的家,出了一群又一群,连大师也出了许许多多。不信吗?有那个时代大量出版的名人大词典为据。随意翻翻,便可以看到,大名之后缀满了思想家、理论家、哲学家,及诸如此类。“家”多了,当然是好事,人才辈出,百家蜂起。但能否对得起那个“家”,恐怕也该扪心自问。
  扪心自问并不难,翻翻自己的文章,查查自己的大著,一目了然。洋洋几百万言,是不是专门解释别人的思想、理论、哲学?再仔细看看,是不是人家对了的,解释也就对了;人家错了的,解释也就错了?解释对了的,不是自己的创造;解释错了的,也不是自己的创造。对了的曾受表扬,受之有愧;错了的曾挨板子,也挨之有冤。自己的见识在哪里?纵使用纳米技术来寻找,恐怕也难找到。这么回味一番,不能说不是人生憾事。不要创新思维的时代,不要创新成果的社会,竟然冒出那么多的“家”,说是形成了庞大的精英群体,那是可能的吗?是算得了数的吗?
  是不是走进了弱智时代,大家都缺乏创新思维?当然不是。泱泱中华,大才、奇才、大志者、坚忍不拔者,历代都有,哪会突然间断了代。问题在于,那个相当长的时期,没有创新的需要,没有创新的环境,纵使你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也有很强的创新欲望,也只能徒呼奈何。人生有多长的鼎盛期,有几个最具创造力的三十年?
  往事矣已,终于迎来了转变。回味一下转变过程,也颇有价值。
  提倡创新,鼓励创新,发刃于科学技术领域,叫响在出生产力的部门。如在第二后全国科学大会上,倡导原创精神,强调原创成果。“原创”二字好得很。原创就是独创。当时,有人敏锐而又小心地提问:这里的科学界,不能只限于自然科学界,而不包括社会科学界吧。第三后全国科学大会,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主题,尽管重点还是指科学技术的创新,产业产品的创新,但也包括其他领域的创新。没有众多领域的创新,哪能建设创新型国家。一条轨迹,明显昭示:我国深层改革,往往以经济为开端,继之延伸到政治。滞后的,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终究也得跟上来。
  理论创新,不再仅指最高决策层的理论创新,也包括方方面面的理论创新。实际上,最高决策层提出的新理论,也吸收了思想家、理论家、哲学家们的最新研究成果,精英群体中众多人士的新思想靳理论,不断汇入到总体决策中。
  当然,还需要普及工作者,有大量的普及工作要做,做起来也很辛苦,做好了很不容易。只是,再不能重蹈覆辙,都局限于做解释工作。应该涌现出“家”,形成精英群体,努力思索新的东西,不断有所突破,用新思想、新理论、新哲学,丰富人们头脑,指导实际工作。不断创新,创新不断,应该成为新目标,新追求,新风尚。思想家要有思想家的思想,理论家要有理论家的思想,哲学家要有哲学家的思想,这不是政治家全部能囊括得了的,更不是全部可以代替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缺少精英群体的创新思维,最高决策层的理论创新也难得有厚实的基础。高原烘托群岭,群岭映衬主峰,那样才会有大气势,大风采。
  缺少精英群体,也就是缺少群岭。主峰之外,再没有活跃的思想,丰富的理论,厚实的哲学,也就显示不出大气势,大风采。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不要思想家、理论家、哲学家,那个时代,那个社会,思想必然是贫乏的,理论必然是贫弱的,哲学必然是贫困的,危害性短时间也许显示不出来,放到历史长河中就看得一清二楚。
  激发创新思维的氛围正在形成,创新成果的社会需求日见迫切。特别是中青年,创新思维正处在最有爆发力的时期,最有希望拿出创新成果,最有希望成为思想家、理论家、哲学家,形成精英群体。这是理论创新的人才资源,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厚望。
  [肖国才荐自《学习月刊》2006年第5期/卡赞尼夫斯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