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5期

“孝”,也有很可怕的

作者:陈四益




  古人曾经提倡过“以孝治天下”,今人效之,但似乎对古之孝道不甚了了,以为那时真个是父慈子孝,其乐融融。于是,倡读经的倡读经,复孝道的复孝道,发宣言的发宣言,把中国古老的道德,说得无比奇妙,甚焉者,好像只要读几句《三字经》就能让孩子懂得立身行事的真谛,找到治国安邦的要道。这种现代童话,已经编造得越来越离奇了。
  托名于孔子的《孝经》,我是读过的,一上来那句“仲尼居,曾子侍”便教人起疑。哪有对孔子直呼其字,而对他弟子曾参反称为“曾子”的?但不管是不是后人编造或添加的,两千多年来,就是靠它来规范“孝”的行为。唐朝那个因为同美女杨玉环赌咒发誓弄得妇孺皆知的皇帝李隆基,还抽暇为它作过注(当然也可能是秘书班子代劳的),足见统治层的重视。重视的原因,李隆基在《孝经序》中说得很明白:“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于是以顺移忠之道昭矣。”原来,培养对父母的敬与爱,目的是要移植于对君主的顺与忠。这也就是《孝经》中所谓“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的意思了。
  因为要用来“事君”,所以一定要驯顺忠心。这一点倒并不违背夫子之道,孔子回答学生什么是孝,就是两个字:“无违”。无违就要驯顺。驯顺到什么程度?有二十四孝之类的样板在。尽管科学已经表明“哭竹”“卧冰”“割股”之类均属无稽之谈,现在还是有人大加提倡,说是可以取其合理内核,用来教孩子,还印了不少书,所以这里不再具引。举一个样板之外的事例吧,事出《唐语林》德行门:
  “刘敦儒事亲以孝闻。亲心绪不理,每鞭之见血,则一日悦畅。敦儒常敛衣受杖,曾不变容。宪宗朝旌表门闾。”
  这则故事也见于《新唐书》,看来不是捏造。刘敦儒的母亲大概属迫害狂,鞭打儿子不见血,心里就不痛快,饭也吃不下,抽得儿子遍体鳞伤,她倒整日舒畅。因为刘敦儒甘心受杖,打得鲜血淋漓也不叫苦,连脸色也不变一下,所以他成了“孝”的模范,受到朝廷的表彰。这样的“孝”,真是骇人听闻。然而这正是专制主义的需要。因为能对父母这般顺从的,移于事君,一定也听任君主摆布,哪怕要杀他的头,也会高唱“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前些年所谓“娘打儿子论”,其实不过是这种孝道的延续,并不是什么新的创造。因为子女要这般地孝,所以父母便可以为所欲为。近来社会颇关注于家庭暴力的危害。其中父母施于子女的暴力事件例证不少,其根由同几千年因袭的观念大有关系。大约中国的父母,总以为自己生了子女,便于子女有恩,因而子女也就成了父母可以随意处置的附属物。西方孩子可以起诉父母的暴力,我们国人视若寻常。
  这样的孝道,究竟培养了多少孝子?没有统计。但从提倡者自己的德行,也可以推论其效果了。自古帝王家就很少出孝子,有的反是弑父、杀母、屠戮兄弟的恶行。李隆基的接班人李亨,乘着老子避难四川,赶紧让手下拥戴自己登上了帝位,从来不讲个“爱敬尽于事亲”。玄宗晚年顶着个太上皇的名分,过着凄凉孤寂的日子,全拜这位儿子之赐。洎乎现代,就从巴金的小说中,也可以体味旧家族中所谓孝的残酷与虚伪。
  “高峰学者”现在都指“五四”中断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其实中国的文化传统何尝中断过。“三纲五常”不但在实际生活中一直在起作用,就是在高层的政治生活中也流风未绝,而且只要旧中国的政治生态余韵尚存,同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就不会断绝。现实是,一面学者们在惊呼道德的失落,一面传统道德中残酷黑暗的一面仍旧渗透在人际关系的许多方面。我不反对为国要尽忠,事亲要尽孝,但千万不要忘记我们已经不是专制主义制度下的臣民或子女。在讲到那个时代的忠孝时,别忘了,孝,也有很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