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5期

治世第一真经:朴素

作者:毛志成




  
  当年有人将贫穷或善于忍受贫穷,将各种无文化之举视为朴素,其实这是一种偏见。永久性的贫穷最容易分蘖出的东西只能是愚昧、野蛮、堕落。朴素是一种文明,是一种品位,更是一种智慧,一种觉悟。此外,尤其是一种美感。
  除了一个人需要朴素之外,许多正经事物都需要朴素。例如,政治需要朴素,经济需要朴素,教育需要朴素,文化需要朴素,艺术需要朴素,平民需要朴素,名人、大人物尤需朴素。总之,高质量的社会和人生都需要朴素。反过来说,任何人或事只要拒绝朴素,失去朴素,或从来没有朴素过,都会成为丑陋的近缘者流。任何成功、露脸,都很可能与垮台、丢脸近在咫尺——除非习惯于不要脸。
  例如:政治失去朴素,像当年的奢谈革命,肆喊口号,乱造“理论”,疯搞“斗争”,貌似“轰轰烈烈”兼“史无前例”,结果落得在正常人看来只能算是拿大蠢当大智。今天,我们终于明白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实事求是就是朴素,就是治世的第一真经。
  经济学,经济理论,经济操作,经济细则,尤其需要朴素。朴素是近于毫无奢华性的数学常识。像一加一等于二、二乘二等于四那样简明。谁在这样的常识上大玩深奥,在数学题上添加多余的形容词或乱添复杂系数,或是将经济学抑或政治经济学写成文艺性极强的诗式作品,注定把经济本身搞假,而且其中裹挟的又很可能是各式腐败物。
  教育更需要朴素。而教育的第一朴素就是德育的有效和智育的生动——包括教材的朴素(避免冗赘化),教法的朴素(不能离开厚厚作业、频频考试便一无所能),教师的朴素(实实在在地爱学生)。当然,这一切必须以淡化教育的盈利因素和对学生的“惟功利”式宣扬为前提。
  文化、艺术第一生命仍然是朴素。朴素与真实近义,但朴素比真实更广义、更深邃,因为朴素尤其强调真与善、真与美的同位一体。无论是真而无善性、真而无美感的或善而不真、美而不真的文化品和艺术品,都达不到朴素的标格。眼下有些学术作品,在语言的皮毛上大加修饰,真见识、真知识、真用途颇贫乏。而有的文艺作品,往往向两个极端延伸:一是文丽而无用,一是趣俗而无益,都是对朴素的叛离。
  其实作为个人也一样,都应该懂得老子(李耳)的话,“万物莫与朴素争美”。必要的文化修饰是有益的,但一经失去朴素之根则必然炫丽而苍白。
  一个美女,若是果真美得使人觉得品位很高,绝不会有人去关注她的美衣、美饰、美姿、美态,而是关注她超于外观甚而超于性别的特质,首先是她美好的精神气息。而且,美好的精神气息又一定是朴素的。一个有大智慧尤其是有大德行的人,无论是高官还是平民,都必须首先是朴素的人。即使以智慧而论,大智也首先源于朴素;俯视甚而鄙视一切作秀、作假、作伪、作威勾当。
  “名人高士自风流”,其中的“风流”做为褒义词使用时指的就是朴素。真正的“潇洒”,也首先指的是朴素。“真智”所以“无伪”,“大智”所以“若愚”,都是基于朴素。有的清贫之人之所以受人尊重,只因为他朴素;有的富翁之所以受人敬重,也只因为他朴素。有人的行为之所以让人由衷景仰,首先在于他朴素;有人的语言之所以让人信服,也首先在于他朴素。
  朴素之所以是一种品位,是因为它既摆脱了愚昧和贫贱,又超越了奢侈和浮华。
  治世的第一真经是朴素。
  社会朴素起来,人生朴素起来,事事、人人都朴素起来,比人为性的一切治世宏论都更可信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