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5期

中国不止一朵“茉莉花”

作者:葛剑雄




  这几年到国外去,或者外国朋友到中国来,言谈中觉得他们对中国的情况比以往了解得多了。这自然与中国地位的上升有关,也是我们注重对外推介的结果。谈到中国的文化艺术,经常有外国人提到“茉莉花”,有的还会哼上一曲,不过,哼的只是歌曲《好一朵茉莉花》。有的人问我,这首歌是不是能代表中国音乐或中国文化?
  听到这些话,我很感慨,有这么多外国人知道中国歌曲。而记得二十年前在国外时,偶尔唱个中国歌,连“中国通”都不会在意。但欣喜之余也有些遗憾,中国的歌曲那么多,音乐那么丰富,文化那么灿烂,为什么外国人只对“茉莉花”留下印象呢?
  但仔细一想,也很正常。
  这些年来,《好一朵茉莉花》唱遍全国,演遍世界,哪一次重要活动、哪一个隆重场合少得了它?香港、澳门回归仪式上中方演奏的两首乐曲中有它,APEC上海会议的演出中有它,去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表演中也有它,在海外的“为中国喝彩”专场演出中也少不了它。这是近年来中国在国际或涉外场合中演出最多、形式最丰富、发行量最大的乐曲。
  不过我以为,一首乐曲再优美动听,一段歌词再意味深长,毕竟有一定限度,也只有一定的代表性。拿《好一朵茉莉花》来说,它本来是江苏仪征一带的民间小调经整理加工而成,所代表的是中国近代江淮地区的通俗音乐。对中国悠久的历史、辽阔的疆域、众多的民族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来说,只是沧海一粟。
  以历史而言,古琴曲谱、敦煌散曲、昆曲、传世古曲中有不少典雅、恢宏、隽永的曲调。以艺术形式而言,在歌曲、乐曲之外,还有那么多的地方戏剧和曲艺。以民族而言,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都有富有特色的音乐,像在香港回归仪式上演奏的《北京喜讯到苗寨》,以其激越热情的格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以地方而言,中国各省区、各种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下形成的地方音乐如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根本无法以偏概全。江南的轻柔,陕北的高亢,岭南的富丽,塞北的粗犷,都能发挥出无穷的魅力,都是中国音乐、中国文化的一分子。
  我这样说,并非是对《好一朵茉莉花》的否定,而是认为应该更全面地向国外介绍中国音乐和中国文化,不要过于偏重于某一首歌曲或某一种艺术形式,更不要不分场合、不问对象、不看效果地滥用。我一直以为,在雅典奥运会闭幕式的演出中,配上《好一朵茉莉花》的曲调,并占那么长时间,是一大败笔。
  我希望,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时,能听到更能代表中国音乐和中国文化的、更丰富多彩的乐曲。
  毕竟,中国不止一朵“茉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