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5期

谁来审计审计部门?

作者:盛大林




  前不久住院,一位“腐败多发系统”的朋友来看我。闲谈中,聊起了“审计风暴”。他说,审计部门正在对他所在的系统进行审计,有可能查出问题。为了尽早把审计人员打发走,不少单位对审计部门正在进行“公关”,“下了很大的本钱”。话锋一转,朋友说,“审计部门今天审计这个明天审计那个,可谁来审计他们呢?”
  无巧不成书。就在出院那一天,我的病房里就住进了一个新病友。他三十多岁的样子,看上去并无大恙。刚入住,就在电话中大声地与人商量着买私家车的问题。一会儿说想买“广本”,一会儿又说“先买部捷达练练吧”,那口气就像是给孩子买件玩具。开始我以为,他是位私营企业的老板。后来才从医生的口中得知,他是审计厅的处长。
  按照目前公务员正常的收入水平,对于只有十几年工龄的年轻处长来说,买轿车不会是件轻松的事儿。审计部门的办公经费全部来自财政拨款,没有任何“预算外收入”,其工作人员的合法收入应该不会太高。但这位处长何以如此财大气粗呢?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几天前与朋友的闲聊。
  我没有任何证据、也无意于证明那个年轻的处长收过“黑钱”,但如果哪天曝出了审计大案,我一点都不会吃惊。首先,权力越大,滋生腐败的可能也就越大。审计人员也不是“特殊材料做成的”,也不是圣人,他们也有可能经受不住诱惑。公、检、法、司,甚至纪委书记都会变成贪得无厌的腐败分子,审计人员难道就不会利令智昏吗?再者,审计人员有很多腐败的机会。审计谁不审计谁、审计到什么程度、采取什么样的审计方式、审计结果如何定性……这其中的“弹性”非常之大,而且都由审计部门说了算。这样的权力如果做起买卖来,不仅“无本万利”,而且很具隐蔽性。另外,在财政拨付资金的使用上,审计部门有没有问题?会不会也像有些部门那样挪用资金发放福利、建宿舍楼?
  正如李金华署长所说,审计部门是国家财产的“看门狗”。如果这条狗管不住自己甚至与窃贼狼狈为奸,后果当然非常严重。要管好这条狗,首要的当然是监督。国家设立公、检、法,纪检、监察、纠风办,包括审计等部门,就是为了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但正因为这些部门及其人员本身就是监督者,就使这些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比非监督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天然地少了一种体外的监督。当然,系统内部也可以监督,比如上级纪检部门可以查处下级纪检部门,上级审计部门也可以审计下级审计部门,但这种体内的监督,作用非常有限。
  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弥补这种无可避免的监督缺陷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公开,让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其他监督形式发挥更大的作用。作为审计部门,不仅应该将自己单位的“账本”完全公之于众,更应该将审计工作的全过程置于阳光之下,而且要接受公众的质询。比如今年将审计哪些部门,审计工作将采取什么步骤,继续审计的原因是什么等等,都要不遮不掩、经得起追问。这样的话,审计中如果出现避重就轻、不该收兵却收兵等行为,群众就可以及时发现,其他监督部门也可以及时介入。当然,政务公开应该是对所有党政机关的普遍要求,但对于负有监督职责的部门来说,“公开”却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因为公众可以“重点盯防”。
  近一年来,一波接一波的“审计风暴”使人们对审计部门产生了美好的印象。但千万不能忘了:缺乏制约和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迄今为止,还没有曝出审计大案,但这并不意味着审计部门就是一块净土。监督不能留空白。我们应该像预防和惩治司法腐败、吏治腐败那样,预防和惩治审计腐败。其实,加强对审计部门的监督,不仅是为了保护好国家的财产,也是对审计工作人员的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