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4期

占领维也纳皇宫厕所

作者:符 号




  随自费旅游团,“飞马观花”到了德、荷、比、法、卢、意等11个大小国家,最后一站是奥地利的维也纳。拜见了音乐公园内的施特劳斯金色塑像、舒曼塑像,敬谒了广场的贝多芬雕像,参观了国家歌剧院金色大厅,然后一行来到了霍夫堡皇宫。霍夫堡皇宫是奥匈帝国长达700年统治的哈布斯堡皇室驻地。今日奥地利总统府和政府的所在地。1275年至1913年间,霍夫堡经多次修建、重建,形成了包括新王宫、旧王宫、宰相宫、亚梅丽亚宫、英雄广场等如同迷宫一样庞大而和谐的建筑群。
  10月26日正值奥地利国庆纪念日。平日见不到多少人的城市,突然间魔术般涌动着海涛般的人群。英雄广场上停放着直升飞机、坦克、大炮,供人们参观。军乐高奏,欢声雷动,英俊的国防军战士接受着检阅,大屏幕现场直播……
  眼下的中式旅游团大体还没有摆脱“上车睡觉,下车撒尿,景点拍照”的格局。因而每到一处,即捷足先登找“WC”。导游说:今天可好,大家可以免费到皇宫里的厕所去“方便”一回。
  团内女士三分天下居其二,又适逢彼国国庆,皇宫女厕自然不时爆满,门口排起了小队。然而“内急”可不是好玩的,何况时间安排紧,看的景点多,不能在入厕上浪费时间。于是团里有女士运用起国内训练有素的“插队”“加塞”技法,一变俩,俩变仨,私下为同伴的“方便”提供方便。然而节奏并不理想,耐心也是有限度的。见旁边的男厕里面没人,她们于是将此前在华人中餐馆已成功尝试过的办法照搬过来:占领男厕。厕外布岗,门内设哨,男士入厕,一律暂停。此招一出,果见奇效,排队小龙顷刻消失,再不耽误照相的时间。
  我为女士们的“创举”忍俊不禁,同时不能不惊讶于她们的胆量与气魄。“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没有长期练就的功夫,是不可能如此迅速果决的。团里有人对此颇有微辞,以为有损国人形象乃至国格,然而这说法我以为未免有些夸大。因为“占领厕所”毕竟属区区小事,带有喜剧效果,犯不着“上纲上线”的。
  倒是由此想到,眼下国人的性子似乎是越来越急了。看国内火车站、汽车站、医院挂号窗口、体育比赛场所、打折商品柜台,哪里见不到此类拥挤不堪的景观?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形成了此等“行为模式”。
  上世纪50年代从苏联接过来的排队模式,还是先来后到,老弱优先,礼让之风随处可遇。60年代初人祸天灾时期,拿着花花绿绿大大小小几十种计划票证排着长龙买肉买糖买豆腐买鸡蛋买火柴买肥皂,有时排一通宵,空手而归,人们慢慢变得焦躁不安了,抢呀挤的,也就告别了君子之风。到“文化大革命”红卫兵大串连,全国乘车不要钱,浊乱的人流打车门车窗疯狂挤塞,秩序公德之类就只好通通靠边站。
  70年代挤公汽上班上学,一排几个小时上不了车。有人戏曰:每挤一次等于出一次国,经过了“越南(栏)”、“几内亚(挤内压)”、“塞内加尔(塞加进去)”好几个国家。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化作“集体无意识”,定格为“惟我”便利观,一遇情况,就会立即“条件反射”出来。
  此类“条件反射”式的行为定势,会不会也给异国的人们留下某种情感定势,以为这就是中国人的常态,属“中国特色”系列呢?此种担心不是没有可能。眼下一年大几百万内地人港澳游,每天潮水般地涌进涌出,会不会也将内地大声喧哗、随地吐痰、过马路闯红灯乃至争先恐后等等“下意识”,也带到了那里?又比如欧洲如今开始涌动起“中国潮”,在凯旋门、卢浮宫、罗马广场、阿姆斯特丹港口,那着新西装、端保温杯、夹公文包、拎着大包小包的“公务团”员们高谈阔论、眉飞色舞、指手画脚、旁若无人的模样,构成了一道亮丽夺目的风景线。如果不予收敛,那么“国人形象”与“国格”问题,倒真是令人担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