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期

茶客留言

作者:佚名




  刘兴雨(辽宁本溪)
  看了《杂文月刊·选刊版》2004年11月(下)颇为振奋,一期杂志中有这么多好文章,哪一篇都很可读,真是不易。如果我们的杂志都能发这样的好文章,愁什么没人看。其中的《工人什么时候成了“弱势群体”》说到了“改制”的弊端,语多沉痛;《中国教育改革的三大弊端》如三把尖刀,刀刀见血,不知教育决策者作何感想?《从中国没有科学大师看“官本位”的危害》,痛陈“官本位”之弊,可谓一剑封喉;《“卖大猪”背后的辛酸泪》与《教育界十大谎言》参照着看也许更有意味,更加深痛;《“小骂大帮忙”新解》从旧话中翻出新意;《当官的“正道”与“邪道”》文章老道,层层深入,难能可贵;《人才是竞争出来的》否定了传统的“培养”之路,堪称灼见;《“控制过去”》是一个令人感慨万端的话题,也是一个容易犯忌的话题,但作者却举重若轻,娓娓道来;《天下乱弹》最后的结论很有分量,一反人们的传统思维;《牛群是怎样当上副县长的》从一个大家习焉不察的现象说到现在政治的弊端,十分巧妙;《几十年前的“外行领导内行”》披露了毛泽东不让周恩来手术的内幕及原因,让人震惊;《尊狼者如狼》本身就是个好题目,好文章;《那不该消失的生命》令人惋惜,令人沉痛;《各执一词》虽貌似超脱,实际仍是沉重;《为官与大盗》谈古论今,痛快淋漓;《智者的糊涂》虽是反驳文章,却不强词夺理,徐徐道来,让人点头称是;《看看吕日周干了些啥》有点触目惊心的味道;《吾爱梁漱溟》角度很好;《十问“包青天”》构思挺巧;《谁在骂上帝》引人入胜;《我想嫁给梁山好汉》令人爱不释手;《毛泽东时代的邵燕祥》大气磅礴,酣畅淋漓。就是那些短白性质的文章,也都轻松、幽默,让人不忍错过。尤其《官场小常识》这样的东西让人过目不忘;《语言的艺术》和《叹五更》、《某公报告三则》让人哭笑不得又思之深长。这期文章几乎篇篇精彩,阅读这样的文章可以去火,可以年轻。我不是评论家,无法说出它们的妙处,但着实是兴奋不已,故匆匆写下几句,非点评,非评论,只是让编者知道,你们的劳作,在一个读者内心引起了深长的回响。作为一个读者我感激你们。
  严家伟(四川宜宾)
  古人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这就要求一篇文章,应有它独特的视角,独到的见解。例如《杂文月刊·选刊版》2004年11月(下)刊登的《欧盟也搞“政治第一”》,就使人读后感到耳目一新。鄙人可谓生不逢时,从“反右”到“文革”都躬逢其威,堪称一名“老运动员”。而众所周知,那些所谓的“群众政治运动”,都是在危言耸听中“运动群众”来相互斗争,互相残害,所以几十年过来,一提到“政治”便十二万分地不“感冒”。读了《欧盟也搞“政治第一”》后,我真是开了眼界,看来政治还是需要的。但我们却不需要空头政治、独裁政治,更不需要践踏人权的政治,不受法治约束的政治。对于这种坏政治,必须予以抵制,予以摈弃。我们需要的是务实的政治,尊重人权的政治,弘扬民主与法制的政治。这样的民主政治,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在这个时代潮流的面前,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种“政治第一”不仅欧盟该搞,中国更需要加快步伐去搞,它不受任何国情的限制,谁想以“国情特殊”去加以抵抗,只能是螳臂挡车——自不量力而已。
  陈苗青(广东台山)
  纵观社会上的一些脑满肠肥的官吏(是不是贪官污吏还不得知),个个飞扬跋扈,穷奢极侈,不可一世。作为老百姓的我常常忿忿不平:到底是谁养活了谁?然而公权力在他们手中握,我们这些“两眼一睁,干到熄灯”的平民百姓又能奈他们什么何呢--只能敢怒不敢言。幸好,还有那么一群满腔热血、一身正气的杂文家,愿为百姓执言,肯替民生说话。而《杂文月刊·选刊版》正好为各路杂文英雄打造了一个对丑恶腐败狮吼棒喝的平台,让他们把腐败、丑恶、不公批了个体无完肤、屁滚尿流的同时,还有益地促进了国家有关监督制度完善和发展,实乃法治之大福,民生之大幸也。因此,对每期的《杂文月刊·选刊版》我都如获至宝,非品读两遍以上不能罢休。而老百姓读《杂文月刊·选刊版》,就两个字: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