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期

躁动的专家

作者:严宝康




  
  旧时钦差宣诏时,常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那皇帝老儿之诏谁敢不从,平头百姓惟有跪而听之。而今我听得最多的是专家之诏。隔三岔五便会在报章、网络或电视节目中看到,某某专家在“专家在线”、“专家视点”上指点迷津,他们或作报告或写文章或为嘉宾,有请必到,每到必说,有的说着一些不痛不痒的话语,有的写着一些不深不浅的文字。
  现在人们喜欢把知识分子说成“公共知识分子”。一“公共”,问题就来了,专家们再也坐不住了,他们像演艺明星似的,以“名人”角色与媒体亲密接触,一会儿出现在报纸上,一会儿现身于荧屏间,发表公共意见,以表明对公共事务有关注。专家热衷公共事务,其心也好,其情也真,其社会责任心也堪赞,只是我不懂,专家们真有那么多空儿做专业以外的事?专家们对社会问题真有那么多真知灼见?
  “天下无全功,圣人无全能”,惟独一些专家扮出一副全知全能态,经常跨专业演说,到处发表专业以外的意见,凡国计民生、内政外交、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历史、文化、艺术、人生无所不谈。结果一不留神,谬误百出;某地山崖因风化脱落,出现几个疑似的字迹,于是就有“专家”说是外星人所为,引来一片嘘声;有“专家”引用意大利条款来证明禁乞也是一种文明,结果把早已废弃的法西斯时代的条款当宝贝;最近又有“专家”认为中国为世界少生了3亿人口,很吃亏,“应考虑鼓励生二胎”……
  20年前我在《文汇报》上写过一篇题为《克里克的妙法》的杂文,说英国著名生物学家弗西斯·克里克成名后,因不堪应接不暇的来访和复信,设计了一种“万能的复信”,对别人邀请他参加会议、担任主席、接受采访、阅读文稿、发表广播讲话、作报告、接受名誉地位等一概加以拒绝,从而使他从难于应付的困境中解放了出来。如今,有的专家,人在实验室,却耐不住寂寞,急功近利,急盼成果,刚刚得知一点皮毛就急着开新闻发布会,急着向社会宣告攻克了什么什么,发现了什么什么,取得了什么什么领先地位;刚刚挖开一个墓就宣布,考古取得了重大成绩,电视直播,现场“造势”,似乎不这样做,这个成果就会别人抢注似的。心静不下来,水平也就“外观其表,日新日巧;内观其实,日薄日颓”,写出来的文章,说出来的话,虽冠以专家名分,却辞不达意,思维混乱,漏洞百出,生生地把个专家的名号给糟蹋了。
  我这才明白,为什么一些专家名声震天响,却没人能拿一个诺贝尔奖。我也这才感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冯·哈耶克的建议多么中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都应当发誓,永远不在自己专业能力之外发表公共意见。哈耶克是对的,专家还是以“独善其身”,“兼济天下”为好。专家们不宁静致远,不洁身自好,忙于“功名”,何谈拿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