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7期

北大生,科举心态要不得

作者:薛 涌




  近来,署名为“黑狐狸”的一篇帖子《我是北大培养的废物?》成了网络焦点,引发“北大牌子太沉重,‘北大毕业生’身价几何”的讨论。而与此不无对应的是,4月26日,中国首次发表关于就业状况和政策的白皮书,外界关注的一点信息:中国七成失业者是年轻人。
  大学生的就业紧张,已经持续了许久。时常有报道说,北大的毕业生常常被用人单位敬而远之,甚至有外企在招人时公开打出“北大、清华的学生免谈”的招牌,称北大人志大才疏,要求高、不可靠。 ’其实,年轻人自视高一些并没有什么不可以。但自视高的人有两种:一种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别人干不成的事情,自己偏耍试试,不撞南墙不回头,当然也有把南墙撞倒的时候。笔者称这种劲头为创业精神。还有一种,就是什么还没有干,就觉得自己出身高贵,别人总欠着自己什么。许多刚刚走上社会的北大人,就端着这么一股劲,笔者称之为就业精神。
  北大的这股就业精神,再确切地说,就是科举心态。过去科举,分进士、单人、秀才,待遇不同。笔者1979年上北大,有老师说:你们相当于当年的太学生呀!在北大边上的海淀书店,一个北大人对店员大言不惭:我们都是国家的栋梁呀!20多年了,这个北大精神还没有改。如今又赶上一个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热闹,国家一年给18亿元。北大据说是有“一流的学生,三流的教师”。如此教育出来,如何不自认为是老子天下第一?带着这股劲头毕业,碰得像今天这样头破血流,也是自然。
  难道北大人不能换一种高傲?你不满意2000元的月薪,自己创业不行吗?可惜,这种创业精神,我们的大学是不教的。不久前,清华还制定了校规,禁止学生经商。言下之意,好好学学校让你学的东西,学好了等着人家来挑你。这样读四五年,学生只知道如何就业,不知,道如何创业。用人单位一冷脸,不管你扛着多大妁牌子,也只有受此胯下之辱了。
  像北大、清华这样的精英大学,一方面把学生矫惯成精神贵族,一方面又不给他们一点独往独来的空间。你不让学生经商,学生就不容易懂得如何把自己的所学直接服务于社会。毕业后只能循规蹈矩、小心谨慎地当白领。一些带有超前创新精神的小企业,就没有诞生的机会。我们就是有个比尔·盖茨,最后大概也只能当个拿3000块钱的小职员。
  最近美国一个畅销书作家,写了一本《自动的百万富翁》,指导一般老百姓如何致富,并频频上电视谈自己的生意经。其中谈起教育孩子,实际上就是教小学生如何经商,他劝家长,带孩子去麦当劳,把钱交给孩予,自己提示他花钱的方式和后果。比如,给他4荚元,要告诉他这钱到哪里去了:店员挣多少,老板挣多少,你自己挣多少。那自己怎么挣?拿出一块钱买麦当劳的股票。久而久之,孩子就懂得了这个社会的运转规律,以及自己的经营策略。再有,给孩子零花钱,鼓励他花一半,另一半一分为二,一份用于社会捐助,一份存起来投资。而孩子存一美元,家长就追加一美元存入他的账户,以示鼓励。”其实美国人的退休金,就是这样每年从工资中提出一笔,单位也拿出等价的钱一同放入账户,积累而成。孩子从小这样,若能经营得当,最后仅凭零花钱就可以成为百万富翁。
  这一套,似乎太铜臭气了。但这是孩子理解社会的过程。懂得这些,会帮助孩子理解自己能够为社会贡献什么,而不像我们,即使大学毕业,一旦没有人雇,就不知道干什么好了。
  市场经济的活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创意的人能够摸出一些“邪门歪道”,以小资本出奇制胜。大学要鼓励而不是禁止这些“邪门歪道”。政府也应该针对大学生个人创业制订一些优惠政策。事实上,在发达国家,许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干脆就自己单干了。大家要是毕业后一味等着人雇,许多像微软这样势可敌国的大企业就不可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