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3期

宝马撞人案中的民情

作者:秋 风




  谁也没有料到,宝马撞人案,一桩本来不起眼的交通事故,或者说由于交通事故引起的普通刑事案件,成了一起波澜迭起的、值得解剖的社会现象。
  整个事件从一开始就显示出“戏剧化”的色彩。在人们心目中,宝马车不是普通的车,它是一个象征,权力的象征,财富的象征。现在,一个开宝马车的女人,撞死了一个卖大葱的农村妇女。一听到这个新闻,几乎所有人马上就本能地认定,这是一起权贵欺压平民的事件。随后发生的一切,都是为了证明人们的这一想法。
  首先,舆论,尤其是网络上的舆论,死死地纠缠于苏秀文是不是某人的儿媳妇。黑龙江省政协主席澄清苏不是她的儿媳妇,她也根本没有前夫,而苏的丈夫也再三声明,他们家没有人担任高级官职。尽管如此,没有人相信这些声明和辩解。现在,网络上仍然有人在绘声绘色地猜测,苏秀文和某某家族有什么关,系。人们一定要在撞人者苏秀文的背后找到一个权力的影子。
  另一方当事人农妇,则被人们想象为一个弱者,一个被权力、被财富残忍地杀死的无辜者。她的形象逐渐地被升华,成了贫穷无助者的象征,由此甚至催生出了一批充满感情的文学作品,网路上流行着一些诗歌、散文,在借着这位农妇表达对于底层妇女的同情。
  同时,舆论也一致认定,案件的调查、起诉和审理程序存在问题,甚至是重大问题。当地交通、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出面再三辩解,但是没有人相信。相反,这些部门越解释,人们越是相信,其中必有猫腻。最终,黑龙江有关部门不得不对该案件的审理工作进行调查。而这一调查好像恰恰证明了人们的怀疑是有道理的。
  因而,公众舆论,尤其是网民们的评论,从一开始就为整个事件确定了基调,为每个当事人安排了角色:这是一个商业新贵当权者欺压平民的事件,为此,舆论必须证明苏秀文跟某某有关系,需要证明公检法受到了权力与金钱的操纵,袒护苏秀文。
  稍加思索,我们可能就会发现,人们的想象也许并非全无道理。民众对于政府、对于商业新贵本来怀有某种正常的期待。但是,在有些地方,人们已经不相信政府有关部门和商业新贵会像人们期待的那样正常地、正当地行事了。不幸的是,人们的这种扭曲的判断,经常会得到现实的证明。于是,即使官员、商人确实在诚实公平地做事,也无人相信他们真会如此。在人们心目中,他们已经被定性了,已经被画上了脸谱。
  本来,权力和财富都是可以得到普通民众的尊重的。事实上,权力只有在得到民众尊重后,才能有效行使;财富只有在得到民众尊重后,才能真正获得保障。但是,假如它们不断地逾越自己的规则,反常地行事,摧毁人们对于它们的信任,则人们自然会对它们形成一种负面看法,人们会毫不犹豫地用这副扭曲的眼镜去观察、评论它们。现实与观念,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中。
  要走出这个恶性循环,用得上一句俗话:事实胜于雄辩。政府和商人在具体的案件中当然可以进行辩护,但政府和商人最需要做的,是改变人们的判断模式。惟有政府、商人在每一件具体事情上改变其行为模式,正常地、正当地行事,民众才会逐渐地改变对于政府和商业新贵的看法。它自己觉得正常的做法,才会得到正常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