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2期

钱穆的遭遇

作者:吴中杰




  这种学术帮派的危害,在钱穆的遭遇中就可以看出。
  钱穆在1949年以后,长期居留香港,而且还创办了新亚书院,本来有一番自己的事业,未必非住到台湾去不可。但在大陆进行“文化大革命”期间,蒋介石为了表示尊重文化,要做出一点样子来给世人看,就特地从香港和海外请了一些文化名人到台湾定居,为其装点门面。钱穆就是被请的一位。此外,还有已定居在荚国的林语堂和已定居在巴西的张大千等人。
  钱穆成名很早,著作等身,他的学术成就是学界公认的,后来还被尊为国学大师。但是,迁到台湾之后,虽被蒋介石奉为上宾,在学界却很受冷遇。除了人事上缺乏渊源关系之外,据说治学方法与台湾学界的主流派不合,亦是一大原因。台湾的学界,以“中央研究院”为主流,原院长傅斯年治学注重史料,被称为史料学派,这种学派自有它存在的价值,但传衍于今,却很有点排他性,对别的学派不能兼容。其实,钱穆也重史料,早期的成名作《先秦诸子系年》就以考据见长。但是他在长期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发觉不能仅重资料,而且必须深研义理,进行理论探讨,故与史料学派的方法略有不同,而这些不同处,就不见容于主流学派。所以尽管他成就很高,影响很大,却一直未能成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但钱穆最大的不幸,还不在学界主流派的排挤,而是后来口吴中杰之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当初蒋介石将钱穆、林语堂、张大干请到台湾,答应给他们每人造一幢小洋房,以示优待。张大千挥毫卖画,财源滚滚,无需公款造房,就自己出钱在外双溪交汇处卖了一块地皮,虽然这地方当初是不准造房的,但经蒋介石指示相关部门批准,也就造起了一座私人庭院。而钱穆和林语堂则无此财力,也就接受公房了。林语堂的住宅造在阳明山风景区,图样是他自己设计的,中国风格与南欧风格相结合,正适应了他脚踏东西文化的特点。他自己赞美此屋道:“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可见他住在这里是很得意的。林语堂死后,就葬在宅中的园里。钱穆的小洋房造在东吴大学外双溪校区内的一座小山坡上,虽然主人是位国学家,但房子却是完全西式的,美观、明亮、舒适、实用,可见国学家在自己的生活中,是并不固守传统文化的。钱穆就在此著述、讲学许多年,日子过得还不错。
  但依附于政治人物的丈人,常常是没有好结果的,即使他并不参与政事,也难免为政治斗争所累。在老蒋统治时期,用公款造两幢小洋房来优待文化名人,当然是小事一桩,这可算古代芥士之风的延续,还可传为美谈。但一到老蒋小蒋相继过世,蒋家权势消失之时,这可是公物私用的一个把柄了。那时陈水扁正谋求上台,锋芒甚利,咄咄逼人,他在攻击蒋家长期霸占士林官邸时,顺便把文化名人的公宅私用之事也带了进去。这时,林语堂已死,张大千的房子毕竟是自己出钱造的,于是只有由钱穆来掮术梢了。在政治形势逼迫之下,钱穆只得搬家,虽然他并非无处可搬,但心情是很不愉快的。而且已是九十多岁的高龄,经不得生气,经不得折腾,于是没有几个月,就一命呜呼了。
  文化名人的住宅收回之后,其实也并不派什么用场,只是空关着让它霉烂。听说到了龙应台做台北市文化局长时,由文化局拨款修理,作为文化景点开放。现在林语堂故居由佛光人文社会学院承办,故居陈列之外,还设有咖啡馆,成为阳明山游客的休闲场所;而钱穆故居则由东吴大学代管,时常请名家作钱穆著作的辅导报告。虽然钱穆故居就在我宿舍的下方,与中丈系办公室只有几十米之遥,但我一向疏懒,竞没有去聆听这些报告,也不知盛况如何。故居介绍材料里也提到钱穆晚年搬家之事,但只隐约提及由于某种不愉快的原因,并没有点出陈水扁的攻击。这也无足奇怪,因为现在正是陈水扁当政的时候。
  中国的学者丈人常想要做王者之师,至少希望能得到统治者的优礼,很以此为荣。其实,他们是得意者,也不过是做个摆设而已,所起的作用,与高级花瓶相似,而一有震动,就被撞得粉碎。钱穆的结局还不是很惨的,无非是带点悲剧性的小喜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