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2期

干吗不让孩子当孩子?

作者:袁 征




  前几天傍晚散步,遇到一位邻居,闲聊之间知道他的外孙女今年上初三,学校为了帮助学生通过高中入学考试,把孩子们搞得非常紧张,每个星期六全天上课,上学期教完整年的课程,下学期专门训练考试。老师叫学生把每分钟都用上,大块儿的时间做习题,零星时间背古诗。后来我太太给她在北京的表妹打电话,恰好她表妹的孩子也在初中毕业班,天天晚上都要过了11点才能上床,早晨6点多就得起来,每天就睡七个多钟头。据我所知,高三准备考大学的孩子更辛苦。
  教育界有一种观点,叫“生活预备说”,认为孩子的童年就是为了将来成年的生活作准备。我顶不赞成这样的看法。人类的不成熟期特别长:十八年,大概占生命的四分之一。万一孩子没成年就去世了,难道她的生活就完全没有意义?是的,如果我们一直逼她复习考试,为成年作准备,那她的确白活了。但如果我们不是那么霸道,那么,她就快乐地生活过,捣过蛋,撒过野,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带来欢笑,为整个社会带来真率活泼。人类一生各个阶段都有独立的价值,都有独特的贡献。要是一个社会没有孩子,哪怕所有人都是满腹经纶的博士,安定祥和,知识爆炸,也缺少很多的欢乐,缺少很多的美。如果童年就是为了给成年作准备,那么哪个孩子最像大人,哪个就准备得最好。但我们并不喜欢呆板老成的小大人。可惜许多父母和学校都逼迫小孩一味给将来作准备,不让孩子当孩子。
  我当然不是主张让孩子玩一天算一天,根本不管将来。我担心的是,拼命“预备”不但对童年无益,而且对成年有害。最近电视新闻说美国中小学生课外做作业每天平均不到一小时,有些孩子根本没有课外作业。但是多少年来评诺贝尔奖,总是美国佬拿得最多。有些人说中国学生知识学多了,但方法学得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不明白:难道方法就不是知识?就不会过时?我念书的时候个人计算机还没有出世,更没有因特网,老师教的多少方法都过时了。可见,没有水的“鱼”固然不耐放,有水的“渔”不见得就能保值。学校里教的知识也好,方法也好,都是过去的创造。学生要有自己新的创造,就一定要在学校之外继续学习。 因而杜威(John Dewey)说,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保护和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校把学生弄得太苦,使他们一拿到毕业文凭就谢天谢地,觉得“这下好了,不要再学了”,那还不如不上学呢。
  前些年,一位同事的孩子告诉我,他们小学毕业,语数英三科考试一共300分,一所顶级中学只收拿到294分以上的孩子:每科只能丢两分。我叫他不要伤心,爱因斯坦也肯定上不了这所名校。学术大师都是疯疯癫癫的,即使计算正确,忘了抄题,或者漏了写“答”字,答完题没画上句号,两分就完了。创造是对已有知识的否定和超越,而考试要求小心应用已有的知识:它们是规则正好相反的两种游戏。试考得太多太严,孩子就变得小心翼翼,生怕违反已有的知识,就失去了创造的胆量和能力。
  学校的课程是按我们的思路组织的。但学生要创新就是要解决我们没法解决的问题,就得有跟我们不同的思路和知识结构,所以一定要留点时间给孩子,让他们用跟咱们不一样的角度看事物,特别是读一些学校没有指定的课外书。
  这些年,大家都在骂“应试教育”,但大家都在搞应试教育,而且越搞越厉害,不知要摘到哪年哪月。不让孩子当孩子,学校固然有责任,望子成龙的父母也有责任,掌管教育的机关更有责任。统一考试是法力无边的指挥棒,政府评审决定学校的地位。如果政府官员不痛下决心,现在的局面恐怕就很难改变。一位中学教师给我的电子邮件写道:“我天天带着内疚的心情教学生。”读了真让人心里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