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秋收起义
(1925年)
军叫工农革命, 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 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 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 霹雳一声暴动。
注释:
这首词最早非正式地发表在《解放军文艺》一九五七年七月号,是在一篇品论毛泽东诗词的文章中提供的。这首词在当时是一种宣传口号形式。 〔秋收起义〕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八七会议决定发动农民在秋收季节举行武装起义。毛泽东在湖南省东北部和江西省西北部领导农民、工人和一部分北伐军,成立一支工农革命军。九月九日起在修水、铜鼓、平江、浏阳一带举行武装起义,遭到敌人围击。十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成功地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斧头〕秋收起义时,按照毛泽东的要求,由何长工等人设计制作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上面的图案:斧子、镰刀和五星。红底象征革命,星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镰刀斧头代表工农群众,表明这支军队是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其它刊物注释云:“中国共产党党旗上的锤子被误认作斧头。”这是错误的。 〔匡庐〕首次发表时原作“修铜”,一九八六年九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根据作者修改的抄件改为“匡庐”。传说商、周间有匡俗(一作匡续)在今江西庐山结庐,因称匡庐或庐山。见东晋慧远《庐山记》(一作《庐山记略》)。 〔潇湘〕首次发表时原作“平浏”,一九八六年九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根据作者修改的抄件改为“潇湘”。借潇水和湘江指湖南省。 〔同仇〕同心合力打击敌人。《诗·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进、动〕按《西江月》词律,上下阕末句末字当与二、三句末字同韵异调,即第二、第三句押平声韵,第四句押原韵的仄声韵。这里未按律押韵,而依湖南方音用进、动两字隔阕押韵。主要是出于当时的宣传口号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