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解城中条山联句

 

用晦

  万仞云根泉,清冷濯我足①。一晦

  森森洒爪甲,凛凛寒肌肉②。一衢

  来初自试探,坐久频舒缩③。一野

  触开浪花白,踏破苔痕绿④。一衢

  肺腑亦澄澈,形影相照烛⑤。一晦

  忽罢避游鱼,未归妨渴鹿⑥。一野

  惧浊远泥沙,就阴怜草木⑦。一衢

  浸润易调畅,狎玩难拘束⑧。一识

  欲伐我未能。先起人何速⑨。一野

  此会高且闲,愿继渔父躅⑩。一晦

 

 

 

 

 

  [作者简介] 用晦,北宋初期江南诗僧。生卒年、俗姓籍贯及生平履历均已失考,大约公元984年前后在世。估计为江南吴地(今江苏省南部)人。擅长诗文,尤善五言。与同代名士魏野、李识、王衢等友善,时相唱和,作品惜多失传。

  [说明] 此诗题之后,附有一段引言,其文曰“解城之南,出五里,抵中条山。山有绝壁介立,俨若峡束,缘岸溯流,似有人迹。琅琊王衢、赵郡李识、处士魏野、江东僧用晦,披榛索径,深入数百步,止于泉石之畔。道路未远,尘事且隔,云鸟风物,鸣动左右,而山语野笑,乐生尽日。因相与濯足,命为联句诗一章,凡二十句,用晦书于岩壁。时淳化五年秋八月三十日”。解城为古州县名,治所在今山西省运城县西南解州镇。中条山即在此南面。赋诗时人各一句或几句,合而成篇叫联句。最早有汉武帝与诸臣合作的《柏梁诗》。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称“回文所兴,则道原为始;联句共韵,则柏梁余制”。即此之谓也。这篇《游解城中条山联句》之作系用晦、王衢、魏野、李识四人合作而成,各人所联之句不尽相等,而以晦公作首联和末联并由晦公亲书于岩壁,则可知晦公为主力也。王衢与李识的生平事迹均已失考,魏野为北宋蜀人,字仲先,嗜吟咏,不求闻达,居陕州(治所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之东郊,自筑草堂,弹琴赋诗其中,号草堂居士。著《草堂集》。大中祥符初(公元1008年前后)辽使至,言本国得其集上部,愿求下部,宋真宗诏令予之。与李渎一同被荐举,但魏野力辞,诏令州县常加照顾。卒赠秘书省著作郎。淳化五年为公元994年。作联句诗时,须参加合作者人品志趣相类,学识水平相当,上承下继,配合默契,成功者往往一气呵成,天衣无缝,全似一人之作。否则,各搞一套,各自为政,东拉西扯,勉强拼凑起来,自然会不伦不类,贻笑大方。晦公与王、魏、李三位名士既是同道好友,且皆有深湛文学造诣,通力合作,此诗自然成功。全诗围绕着一同在山溪中濯足这一生活情节进行描绘和发挥,关于溪泉的来源,水性的清冷,水质的澄莹,水中的游鱼,水边的草木,濯足后的感觉与联想,莫不曲尽其详,历历叙述,层次分明,有条不紊,这自然是一首珠联璧合的上乘佳作。措辞精炼,语言准确,形象生动,想象丰富,都是明显的长处。

  [注释] ①万仞:极言其高。仞为古时长度单位,其规定各朝各代不尽相同,有一仞为七尺、八尺、五尺六寸、四尺等多种,而各朝各代尺与寸之间的比率亦各有别。云根泉:从万仞高的山顶云雾的根部涌出来的泉水,极言泉源之远。濯(zhuó):洗去污垢。②森森:寒噤貌。爪甲:指甲和趾甲的通称。凛凛:寒冷貌。③试探:指试着探测泉水的冷暖。舒缩:指自如地伸展和收缩。④触开句:用脚踢水,散出一片雪白的水花。踏破句:用脚踩地,苔藓被踏破,现出一片碧绿。⑤肺腑:比喻内心。王实甫《西厢记》四本折:“别恨离愁,满肺腑难淘写。”澄澈:清澄透明状。形影句:身形身影都被烛光照耀一般,谓光明正大、表里如一。⑥罢:停止,指不再踢水。未归句:谓停留很久,还不归去,因此渴鹿不敢到溪边来饮水。⑦浊:浑浊。就:靠近。怜:喜欢。⑧浸润:本意为沾润、沾湿,此处指双足在泉水中浸泡。调畅:指血脉流转得通畅。狎玩:此处谓随意、任意地玩乐。⑨伐:本意指功劳,引申为夸耀自己。⑩高:高雅。闲:舒适。愿继句:愿意追踪渔父的足迹,指像渔父一般长久地留连在溪水边。躅:指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