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筚路蓝缕启山林 创榛辟莽开先路

作者:宋应离

对编辑学问题作些个案研讨,发表案例汇编(Case book)之类专题撰述。李频同志不声不响地提出成果,令人感谢!尤其是龙世辉同志,他的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读稿只注意质量,不光看作者姓名……龙世辉同志坚持质量要求,是编辑工作者的学术良心的体现,是我们这些编辑至今还应奉为‘最高指示’的。”戴先生的发言联系实际,语重心长,对与会者富有启迪。
  近二十年来,笔者结合编辑专业的教学,开始关注研究中国编辑出版史,在这个阶段,经常不断地得到戴先生的帮助与指教,其亲聆论见,种种情景,历历在目。
  1959年,在全国人民喜迎新中国诞生10周年之时,著名出版史家张静庐先生辑注的《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丁编)出版。至此,一套回顾近代以来一百多年中国出版状况的大型资料图书8册,历时7年终于出齐。张先生这部著作可谓出版史料丛书开山之作,发凡起例之功不可磨灭,至今仍是研究我国近现代编辑出版史难得的佳作。但新中国建立后,全面展示新中国(1949—1999年)50年来出版事业发展辉煌的成就文献资料还未见有。鉴于此,笔者与袁喜生、刘小敏同志于1993年起以历史发展的眼光,从尘封已久、浩如烟海的图书报刊中收集大量的有价值的出版史料。试图编一套《中国当代出版史料》,这一课题后被列入“八五”国家社科规划项目。在编纂过程中不断得到戴先生的指教与帮助。他对编纂此书的指导思想、资料取舍与鉴别都提出了具体明确的意见。他在一次来信中指出当代出版史料还不为人关注,“您首先想到这个题目很好”。历时近7年,1999年9月,这部320万字的《史料》出版后,他曾在《出版发行研究》撰文,对我们坚持数年终于出版该书表示祝贺。认为这部书“在近五十年中实属少见的出版研究的新成果、新贡献”,“可成为研究我国的文化史、学术史、教育史及社会史的一种重要参照”。戴先生是一位心直口快、性格直爽的人,对人对事实事求是,坚持原则,在肯定该书价值的同时,并提出一些善意的批评。他在1999年12月27日的来信中说:“关于您的《史料》,您虽费心多年,但您有个限制,您在外省,不太清楚某些人和事的实况,为友之道,应该直言。《史料》有二缺陷:一、重复多一点,二、有的文章不值得收……”我们认为这个批评是符合实际而中肯的。
  20世纪的中国,历经外敌入侵,政权更迭,运动频仍,在沧桑的世界和飘摇的风雨里,中国出版界的优秀编辑出版家为传播优秀文化和提高民族素质做出了杰出贡献。一部20世纪的中国出版史,实质上就是一大批有胆识、敢创新、肯吃苦、讲实效的出版人的奉献奋斗史。为了总结历史,表彰先贤,昭示未来,20世纪末,我们萌生了编纂以20世纪杰出编辑出版人物为主题的大型出版史料集——《20世纪中国著名编辑出版家研究资料汇集》一书的设想。该书从策划到出版历时7年,其字数达四百多万字,应该说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得到了许多老出版家特别是戴先生的鼎力支持。我们曾先后四五次去拜访他,书信来往七八次。由于20世纪这段时间出版人物众多,人物入选如何取舍是个难题。戴先生提出要根据事实区别对待。2002年9月7日他给我们的信中说:“我近况已好转,仍想到您编辑家的事。我想到巴金、王统照、郑振铎等先生,既是文艺家,又兼做编辑工作,有人甚至终其一生未离开编辑工作……这方面的人物不少,恐怕取舍较难。如何区分对待,是个问题。这分别对待还不尽取舍问题,而可考虑简略或较详处置之。您不但要熟悉全局,而且一定会考虑在编书时体例上作点区别的。”当我们把该书收入的编辑家名单送他审阅时,得到他的首肯,“主题好,以20世纪划一个阶段,比较方便处理,”他提议增加几个人物,增加几篇回忆文章,并把新增加人物的照片、回忆文章寄来。当书稿内容基本确定后。我们将详细目录寄送戴先生并恳请为书作序时,他于2005年3月5日来信说:“您费七年之心力,终于有成。这个题目看似一般,其实很不好做。虽是编汇集,实际是创作,编这种书,没有思想基础是编不成的,编成了就是思想的凝聚,思想的形成与胜利。”对于写序言之事他婉言谢绝。后经再三恳求,他终应允。
  戴先生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由于工作繁忙,身体不适,一篇序文他断断续续写了近两个月。2005年8月28日来信说:“小序写好!序言是8月27日上午10时发挂号的原稿,大概7页(每页300字不到)。我不能另抄,又从不愿改的‘花里胡哨’,不得已用浆糊贴几个字吧!”当我们将序文排出后,寄他审定,他又在校样上改了两个字。这两千多字的序言经过他反复推敲,言简意赅,无甚浮词,凝聚了他的一番心血,也表现了他对编辑学著作出版支持的一片热心。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与戴先生相识16年。在编辑工作和编辑出版专业教学工作中遇到好多问题,我经常向他求教。平时书信来往不断,电话联系频繁,有时登门求教。在他六十多年的编辑生涯中,他那对编辑事业执著的追求,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博学多才,见解深邃,治学严谨,办事认真,对人热诚亲和,乐于助人的精神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戴先生虽然去世了,但他的崇高的思想却永远留在人间。我决心以他为榜样,努力做好编辑出版专业的教学工作,以优异成绩来告慰戴先生。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