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网络新闻标题的不当修辞

作者:张名章




  作为一种策略性手段来运用的修辞,在新闻的具体制作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在语体方面,应该准确具体、新鲜生动、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在内容方面应真实、公正、客观。可在目前的网络新闻作品中,背离这些原则,不当修辞的现象却大量存在,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就网络新闻的标题而言,就存在着血腥残忍的暴力修辞、冷漠前卫的幽默修辞、毫无厘头的“性”喻修辞、价值观偏移的预设修辞等。这些不当修辞严重影响了网络新闻的严肃性和准确性,大大降低了网络新闻的传播效果,应该引起网络新闻工作者,尤其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反思与警醒。
  
  一、血腥残忍的暴力修辞
  
  为了吸引“眼球”,一些网络记者和编辑经常滥用强视觉冲击力的“暴力元素”,大量使用血腥残忍的照片做题图来进行超链接。在互联网上,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灾难新闻变成了“灾情展览”。而对于文字标题,“硝烟+战场”则是一些网站的惯用手法,这些记者或编辑常常使用一些描写社会生活中某些你死我活争斗的词语,竭力使新闻报道抹上一层暴力色彩。如《塑料袋在杀死我们》、《男人是这样“杀死”女人的》、《少妇搓麻将,“搓死”丈夫搓碎家》、《中石油90天内股价遭“腰斩”》、《三峡水利:被市场错杀的优质能源股》、《“协和”被大卸八块》等。有人曾专门做过统计,2007年5月10日的网易新闻标题,24小时内点击率最高的总共有8条,其中“凶杀暴力”的标题就有2条,占25%。细心的网民都会发现,每次世界杯或奥运会到来时,互联网上更是弥漫着一股浓浓的火药味、血腥味,什么《阿根廷屠宰塞黑》、《德意志血洗英格兰》、《德国战车碾碎哥斯达黎加》、《仇人相见刺刀见红》、《巴西替补屠杀日本》、《10分钟玩死阿曼》,等等,不一而足。如此标题,网民倍受视觉凌虐,浑身不自在。
  这种暴力修辞的渲染,其对社会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如会加剧人们对社会暴力的麻木感和宽容度,会削弱公众的辨别能力和对社会的批判精神,而其对青少年网民健全人格形成的危害尤为严重,同时,它还可能是引发将来社会暴力的潜在因素。
  
  二、冷漠前卫的幽默修辞
  
  随着新闻写作与表达形式的不断创新,幽默语言、幽默风格的运用,已成为新闻写作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新闻写作中幽默修辞的运用,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新闻内容的价值,但是它可以使新闻变得更生动活泼,能提高新闻有效传播的效果。对于新闻标题来说,巧妙地将幽默成分嵌入其中,不仅可以使标题情趣盎然。还可以增强新闻标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生命力。但是,目前网络新闻标题制作流行着一种冷漠前卫的幽默修辞。需要引起广大新闻工作者的警觉。其主要表现为过度运用非常态词语和“黑色幽默”。
  由于竞争的残酷,不少网络媒体为追求点击率而堕入了猎奇搞笑的怪圈,反映在新闻标题上就是专门寻找一些前卫或与众不同的词语以求标新立异,结果造成新闻标题中港味语、广味语、方言俚语,甚至江湖古言、痞子黑话流行,洋话随处夹杂,意义模糊不清,让人费解。如《职业化妆赛出尽“幺蛾子”》、《年纪介轻喝这么多干什么!》、《酒后失德偷吃伴娘“豆腐”》,等等。其中某大网站上有一则标题为《张震“劈腿”新欢曝光》的新闻,让人一时不知所云。后经查证才发现是“脚踩两只船,用情不专”的意思。人民网的《由“香女”青睐“保护神”说起》,其中的“香女”一词也让人有点莫名其妙。经查阅发现是“香江之女”即香港女士的意思。毫无疑问,这样的修辞受众是不会满意的。
  “黑色幽默”则表现为一些网络编辑和记者似乎忘记了媒体的责任和人类最基本的同情心,玩世不恭,对一些惨案和死亡进行娱乐化的包装处理。比如,一行人被农用车从头轧过,当场惨死于血泊中,某网站赫然出现《骑车人“中头彩”惨死》的标题;而对另一起相似车祸,其用的标题则更娱乐化:《公交车轮从头越》。对于悲惨场面,任何一个稍具同情心的人恐怕都不愿看到,而该网站却颇费心思,分别取用“中头彩”(双关)、“从头越”(套用诗词句)这样的娱乐化修辞手法,以求幽默,令人十分反感。同样的例子还有:一人跳楼自杀,某网页新闻标题为《昨晚上演高空飞人》;广州夏天太热,2004年三十余人因酷热中暑死亡,中国新闻网网页新闻标题却为《广州“酷”毙三十余人》……这种“黑色幽默”总让人感觉不舒服,也让人觉得网络媒体在堕落。
  
  三、毫无厘头的“性”喻修辞
  
  一些网络媒体为了制造受众的兴奋点,除了强行将新闻内容与性拉近外,还故弄玄虚,无中生有,在标题制作上滥用“性”来隐喻、暗示、比拟……硬在标题上扯上情色、低俗的东西,刺激受众眼球。如《刘嘉玲不陪“大亨”过夜》,乍看标题,还以为是香港影星刘嘉玲洁身自好,而正文内容却是刘嘉玲出演电视剧《影城大亨》时提出条件:按时收工,不加夜班;《林熙蕾:我想和老男人……》,文章讲的是林熙蕾春节回家与家人团圆,标题却无故制造噱头与令人胡猜乱想的疑团;《美女自摸图》打开一看其实只是一张美女打麻将自摸和牌的照片。再如《央视遭遇下半身危机》、《未能“亲密接触”,李玟一怒之下状告组委会》、《上海足球与性感做爱》、《一场球赛就是一场性爱》、《足球性高潮》、《狂欢节和巴西队一样要的就是:骚》……这样的标题在互联网上频频出现,以至于有人在网上惊呼“网络新闻离床越来越近了”。
  这种对性的隐喻和渲染,表面上看只是一种娱乐化的修辞,而且在短时期内这些媒体也能够收获到不小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但殊不知,这种修辞多了,读者既容易出现注意力疲劳,也容易对这些媒体失去信任,最终伤害的还是网络媒体自身的公信力,暴露其新闻观的偏颇和社会责任感的丧失。
  
  四、价值观偏移的预设修辞
  
  预设,又称为“前提”、“前设”、“先设”,是以隐含的方式存在于句子或语段之间的信息,是指在语言结构的基础上依靠逻辑概念、语义、语境等推断出来的话语信息,例如,“余教授精力充沛”,“余教授精力不充沛”,都预设了“有一个余教授”。预设现象的最早发现者是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弗雷格,而明确为一种语言的修辞手法,则是由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语言学家斯特劳森所提出的。为了吸引读者,提高新闻作品的传播效率,新闻写作中往往也要积极使用预设来创设悬念、提高概括力、增强亲和力、增加可信度。用新闻预设制造出读者的阅读预设,从而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在新闻标题中使用预设,可使标题更简洁、亲切、生动与可信,更能起到导入新闻内容的作用。
  但是在网络新闻标题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背离社会基本价值观、道德取向的新闻预设,如《赵薇浑身脏兮兮像民工》,难道民工就等于行为邋遢猥琐、令人望而生厌的形象?《野百合也有春天》,凭什么说城里人过情人节就是“红玫瑰”围绕浪漫温馨,而农民工过情人节就成了“寂寞山谷角落里的野百合也有春天”?《农民致富跳龙门高升成了城里人》,“高升”就是新闻预设,难道农村户口就真的低人一等?同样,《提防外地人模样的人》、《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难道外地人与小偷、陌生人和坏人就必然有联系?这种歧视某些社会群体的新闻预设,明显违背了新闻基本的道德准则。在这样的新闻预设下,民工形象已在公众心目中被“定格”,笔者发现,日常生活中关于农民、民工的街谈巷议,民工几乎成为“艰辛、卑下、非理性、低人一等”的代名词,难道这没有媒体的责任?
  李普曼说过,“在所有的新闻中,有两种形式是最最吸引人的,两者都对激起的感情感到自在,并且对得到的刺激感到热切。这两种形式就是情欲和搏斗,两者间有那么多相互的联系,那么密切的混为一体,以致关于两性的搏斗比任何其他的主题都有更大的吸引力”。互联网上,“女人”、“女大学生”之所以和负面新闻联系得更紧密,就是因为太多的网络新闻暗含和预设了最吸引人的这两种形式——情欲和搏斗,如《××县长又是栽在了女人身上》、《小女人,别再玩泪奔》、《又是女人惹的祸》、《又见女大学生卖淫》等,“女人”、“女大学生”在他们眼里仿佛已成了一个贬义词,“女人”、“女大学生”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当前网络搜索频率最高的负面新闻热门关键词了,女人与女大学生群体的真实形象很自然地被网络媒体的“预设形象”所扭曲并取代。好在有不少学者已经看到了这种预设的力量,已在呼吁:请不要“妖魔化”女人、女大学生与民工。
  无论是网络还是报刊,利用修辞策略致力于展示新闻真实性、吸引受众注意力是无可厚非的,但受众对于新闻的第一期待永远是“真实”和“准确”。作为一名网络新闻工作者,应始终把媒体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追求摆在第一位。基于此,新闻修辞的运用必须有基本的道德底线与理性追求,在责任与操守的基础上打造高品位的新闻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