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编辑要有历史责任感、文化使命感和职业光荣感

作者:柳斌杰




  2007年新闻出版工作以迎接、宣传、学习、贯彻十七大为主线,开展了各项工作,出版了一大批有关长征、抗战、革命史、党史等继承优良文化传统和革命文化传统的著作,形成了很好的主旋律,为十七大召开创造了良好的文化、舆论环境。
  2008年是贯彻十七大精神的头一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是北京举办奥运会之年,是中国全面向世界展示形象的一年。新闻出版作为国家的名片,将国家打扮得怎么样,介绍得怎么样,宣传得怎么样,对全局起着重大作用。其中,编辑工作是否到位,编辑人才是否成熟,又是影响新闻出版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
  编辑工作是文化传承的一个关键岗位,自古以来编辑就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中国的传统是官方治书,历朝历代都设立了编辑官,甚至有些朝代的皇帝亲自当主编。四库全书就是在乾隆皇帝主持下编的。他在编书的过程中,亲自审阅过四千多篇稿子。毛主席也亲自编过《农村调查》,写了不少按语。这说明传承文化是件严肃而重要的事情。这几年来,我们的编辑队伍在迅速成长,一批新人进入了编辑队伍。编辑的门类也在扩大,由图书编辑、报纸编辑、期刊编辑、电子音像制品的编辑,到影视作品的编导、互联网的编辑、版面的版主,等等,具有发布权的一些责任编辑越来越多。这对于我们文化传承工作来说,既壮大了力量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不良的文化、信息也可能从我们手里出去,低俗的图书可能经我们手里变成市场产品,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可能在互联网上传播。对此,我们编辑是负有一定责任的。因此,加强编辑队伍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编辑学会任重道远。
  作为现代编辑,起码要达到以下三点要求:
  第一,要有历史责任感。东汉末年就有编辑这个概念,当时就提出编辑的责任在于立言、存史、育人、资政、传承,已经有了它的功能定位。立言、存史、传承,就显出了其历史责任。两千年的历史是个什么样子,是不是当时的样子,有些是难以说清楚的。编辑记载了什么,写下了什么,你就知道了什么,没有记载你就不知道,所以编辑的历史责任是非常重要的。能不能真实记录当代历史,传承过去的历史,需要我们的编辑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我们要给后人留下一个真实的中国历史。
  当代中国处于一个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上可以说是空前伟大的时代,怎样记录这个时代的伟大创造,也是编辑的一个责任。为什么我们这么伟大的时代,出不来伟大的作品,出不来伟大的作家,出不来伟大的学者?这就有问题,是值得我们整个文化生产传播管理战线深思的问题。按道理我们这个时代,应该产生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这需要我们编辑去发现、推荐这样的人才。大家知道作为出版家的鲁迅、巴金,他们重要的责任是发现人才,许多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都是他们发现的。编辑的历史责任是真实记录历史,我们今天这个时代能不能有文化瑰宝进入历史文化的宝库,编辑负有一定的责任。要不然若干年后,后人会说,那个时代改革开放那么伟大,怎么什么东西都没有呢?要是那样的话,我们出版业就不好交代了。
  第二,要有文化使命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我们创造力的源泉,十七大对此论述得非常深刻。而现在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创意产业没有创意,文化产业没有文化,内容产业没有内容,热热闹闹但没有东西,没有文化品位,这是一个大问题,这是我们编辑的责任。我经常说一个观点,有的人总是责怪作家,指责记者,我认为关键是编辑。记者写什么是记者的自由,作家写什么是作家的自由,如果这些东西不向社会传播,对社会不带来危害,我们管不着。问题是编辑选了、用了,而且把它发表在刊物上,登在报上,放在广播电视网络上,推到全社会,你就要负这个责任了。记者、作家是个人行为,编辑是代表法人行使权力,是不一样的。所以这是个严肃的问题,我觉得编辑一定要加强文化使命感。不能推出平庸媚俗之作,更不能推出文化垃圾。我们有些编辑急功近利,跟风炒作,粗制滥造,甚至想一夜之间就成名,一夜之间就走红,这是我们文化没有品位的重要原因。我在这里对两个编辑表示感谢,一个是一本书的编辑,父子两代人为这本书搞了40年,该书被评上政府图书奖。一个是解放军出版社的一位老同志,从解放初开始就搜集整理《星火燎原》的书稿,当时“四人帮”、林彪集团要把那些不利于他们的真实稿件撤走,他死不放手,一直保存下来,现在出版了《星火燎原》的未刊稿,记录了真实的战场,真实的历史,他已是80岁的老人了。我觉得这些编辑就有神圣的文化使命感,是编辑治书的好榜样。我们的编辑都应该有这种精神。
  第三,要有职业光荣感。许嘉璐副委员长讲得很好,播音、主持都在前台,编辑不出场;图书也是一样,编辑做的是后台辛苦的工作。但是这些事情对人类文化的传承太重要了,历史记录的就是你选择的,所以要有职业光荣感,不要因为在后台就耐不住寂寞,坐不住板凳,功夫不到家,把关不牢靠,粗制滥造就出去了,这是缺乏编辑光荣感的表现。我认为,发现人才、推荐作品、加工优化反映了编辑很重要的能力和品质。新闻出版总署计划通过政府图书奖评选,宣传树立一批默默无闻、忠于职守、精雕细刻、字斟句酌的编辑专家,大力宣传他们的精神,在编辑出版界养成这种精神。搞出版不是艺术表演,光想热闹是搞不好的,也肯定是肤浅的,必须扎扎实实,有一种光荣感。当然,政府也要支持编辑学会大力开展工作,要关心编辑队伍建设。新闻出版总署和人事部准备为编辑请功授奖,我们还要作进一步研究,出台一些政策,鼓励人们扎扎实实创造文化。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参与文化创造的人,不仅仅是作家、艺术家、学者,广大人民群众都要参与进去,可想而知是宏大的事业,编辑工作的责任和任务相应地就更加重了。因此,在今后服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工作中,要加强编辑队伍的建设,加快编辑人才的培养。
  新闻出版总署很重视人民群众对文化界特别是对新闻出版的反映,以期改进我们的工作。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出版需求,这是我们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下去调查如何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了解到,有些同志讲我们现在条件是具备了,关键在于思路、机制、政策等问题没有解决,用几句话来说就是:“不缺资源缺思路”,中国文化创作不缺资源,五千年的历史,那么多有知识的人参加文化创作,哪里是缺资源,但是缺少思路;“不缺人才缺机制”,中国的文化人才有的是,但是缺少一个机制,把他们推向应有的岗位;“不缺资金缺政策”,愿意投入文化发展的资金多得很,但是我们没有政策,他们进不到我们这个行业里来,显得好像是资金不多,其实是政策问题:“不缺市场缺精品”,13亿人的市场不比哪个国家大’但是现在市场为什么打不开局面?就是缺少精品。为什么外国的一些畅销书,在中国大行其道,一发行就是几百万?就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这样的作品,能够引起广大读者关注。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政府部门和出版界的各个协会,还有广大的新闻出版工作者,要一起来解决好这些问题,来促进我们整个新闻出版业的繁荣发展,迎接我们国家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