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十七大后编辑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作者:许嘉璐




  编者按:2008年1月4日,中国编辑学会在全国人大会议中l心举行了庆祝中国编辑学会成立15周年暨在京新闻出版界全国政协委员联谊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许嘉璐,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中国编辑学会会长桂晓风出席了会议。会上,许嘉璐、张梅颖、柳斌杰、桂晓风等发表了重要讲话,对中国编辑学会成立15周年表示热烈祝贺,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更加重视编辑工作,发挥编辑工作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作用。本刊特登载他们的文章,以飨读者。
  
  诚如晓风会长所说,我们编辑界的同志,在十七大之后,在学习十七大精神的过程中,受到非常大的鼓舞。我自己原来在校的时候学习中共党史和学习每一次党代会的决定,从来没有看到像十七大报告这样,把文化建设提到如此高的地位。在这样一个重要报告中,对于建设中华民族先进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用了那么多的笔墨。这体现了上一届领导集体所提出的“三个代表”当中的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党的宗旨。文化的力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仅仅在我们出版编辑行业,也不仅仅限于从事学术研究、教学的范围,已经逐步成为全民族的共识。文化既是民族的凝聚力,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软实力。当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的时候,他是着眼于作为世界的中心,美国如何在世界上继续居于领导地位而作的理论阐述。实际上是对美国的执政者的建言献策。我们借用软实力这个概念,其内涵有本质不同。中华民族从来没有侵占他人土地、灵魂的野心。我们所说的软实力,首先是着眼于自己的文化安全。实际上,中华民族的文化安全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在有些领域,已经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在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过程中,在增强我们自己的凝聚力,增强国家的软实力的过程中,图书首当其冲。尽管现在,电子介质传媒已经深入到每个家庭,跳到每个人的眼前和手中,但是纸质的平面的各种媒体,仍然是人们接收信息、获得知识、开发智力最重要的工具。在新技术的引领下,平面介质与电子介质也是相互融通的。不管是哪种介质、传媒,都离不开编辑。记得去年此时,我在中国编辑学会的会议上说,编辑是把握出版物质量的最后一关。其实,编辑是成就一个学者,一位作家乃至一个民族的文化的脊梁。我们抛开整个国家、整个编辑行业的宏观层面不说,想想我自己。我的每一本书,每一篇文章,都有不知道几位编辑冒着酷暑,顶着严寒,为我一字一句,一个标点、一个标点审核改定,给我很大帮助。没有这些,我的文章我的书是难以问世的。因此所有的读者、所有的作者都应该向从事编辑工作的同志说一声谢谢。的确,这么多年来,我对编辑,无论是我熟知的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的老一辈编辑家,还是后来的年轻人,乃至我的学生辈,甚至于我的学生的学生辈,我都怀着感激与崇敬的心情。
  应该尊重编辑,应该给编辑应有的社会地位,而编辑队伍自身在历史新阶段,也面临着新的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在这个行业里,也像党中央所说,机遇大于挑战。机遇与挑战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怎么说机遇大于挑战呢?关键是像晓风同志所引用的十七大报告中的两个词,一个是自觉,一个是主动。只要我们自觉了主动了,种种挑战,哪怕是极其严峻的挑战也可以战胜。前几年,我到江苏凤凰出版集团进行调研,参观了他们三个出版社,和出版集团的领导集体进行座谈。我感觉到,凤凰出版集团的情况很有代表性,和以前去考察过的出版社,比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四川出版集团,有着共性。在所有的种种挑战中,有以下三个迫在眉睫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第一,选题问题。一个出版社也好,一个编辑也好,水平的表现第一道工作就是选题。目前我们出版物的种类很多,但是相对来说,除了重印旧书,新的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得起考验的选题还是不多。同时现在人们的文化需求已经多样化、多层次化,从十分专业的书到向农村向社会普及的书以及为青少年服务的图书,都有一个选题的广泛性和优质的关系问题,都有一个多样化与专业化的关系问题。第二,编辑手段的数字化。我原以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江苏凤凰出版集团,作为实力最雄厚的国内的两个出版集团,已经做到编辑流程以及内部办公的数字化。现在看来,还有很大的距离。让我们的新老编辑都能够在数字化编辑流程中自由地徜徉,创造新的产品,也意味着编辑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我希望编辑学会能够在推进我们国家的编辑工作的现代化,把我们的编辑从繁重的笔头劳动转化为快捷的电子化劳动方面起到推进作用。第三,中国的语言、中国的文化要走出去。这次的汉语与文化走出去是中国有史以来或者说有了华夏民族以来,我们第一次主动地、有计划地、应人家的需求走出去。这是一个莫大的机遇。由于封闭得太久,我们对于国外受众的需求、心理、风俗习惯以及法律法规了解得太少,因而很多质量上乘的出版物,本来可以带有国际性的,却很难走出去。再加上我们翻译的力量薄弱。大中华文库起到了一个示范作用,但那是集国家以及新闻出版总署的智慧,很多出版社合作的成果。当我们的出版物不能适应国外读者的需求,当我们的翻译力量还很薄弱的时候,我们的版权贸易很难改变一头沉的局面。原来是十比一,也可能经过我们的努力,达到十比二。但是作为一个五千年文明从未中断过的国家,人们都在急切地想要了解中华民族,我们何时能够应人家的要求与希望,奉献给大家我们灿烂的中华文化?我希望,今后我们在这三点上多加努力。只有我们摸清楚当前我们所存在的问题,深刻了解时代给我们提供的机遇,真切地了解国外的读者对我们的期望,加上中国编辑队伍的勤恳、吃苦、认真,以及个人文化素质的高水平,我们就可以把这个挑战转化为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