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网络新闻专题信息手段的策划与运用

作者:彭 兰




  在这样的专题中,Flash的作用主要有:
  将专题中的某些素材整合在一起,形成专题中的一个小单元。
  作为替代性材料,弥补专题中需要而又缺乏的影像材料的不足。
  活跃报道的气氛,使报道更加生动。
  提高专题的互动程度,因为目前不少互动手段需要通过Flash技术来实现。
  但是,Flash作为一个信息传播单元,其文件容量可能比较大,过量使用Flash会增加网页的负担,反而影响信息的接收。
  
  六、时间线
  
  时间线可将各种内容依据时间顺序组织起来,它可以是多种素材的一种整合。从技术上看,时间线可以用HTML语言实现,也可以用Flash技术实现。时间线可以清晰地描绘出新闻事件的起源、发生、发展的过程。
  美国Newsok.com网站关于俄克拉亥马爆炸案10周年纪念专题中运用了一个时间线[1]。时间跨度为从爆炸发生当天到“现在”。它用精练的文字描述了爆炸案发生当天各个重要时间点的事件状态,也回顾了爆炸发生后十年中的一些重要时刻的相关事件,拖动时间线上的滚动条查看不同时间点时,有一种徜徉于时间隧道的感觉。在这个专题中,运用这样一个时间线,给人一种情绪上的紧张感与凝重感,与专题的主题十分吻合。
  时间线也适合于背景资料的集成和梳理。美国的Roanoke.com网站关于难民问题的报道利用时间线的方式便是这样一例[2]。报道中的一部分是难民问题的国际背景,这些背景信息非常庞杂。采用时间线对这些复杂的背景信息进行有序化的组织,使得网站受众可以依照时间线索逐一查看各个时期的国际背景,于是,复杂的背景线索一下子就被理出了头绪。
  虽然国内网站还没有普遍采用“时间线”的方式,但是,它在整合素材方面的潜力是可观的。在编辑制作网络新闻专题时可以根据需要采用。此外,也可以在技术包装上,将时间线制作得更为精良。
  
  七、互动
  
  网络新闻专题中常用的互动手段包括:
  1. 受众调查
  专题中的受众调查是为了及时了解网民的意见与看法。从调查目的与主题来看,可以直接针对当前新闻事件与主题收集意见,也可以让受众对与本专题相关的一种社会现象发表评论,或者征求受众对当前多媒体报道本身的内容、设计、制作等方面的评价。受众调查可以运用社会调查的各种方法,但因为它是在网上进行的,因此在实践中最具操作性的是“投票式”的调查。即设立一个调查主题,预设若干答案,让受众从中进行选择,这种选择可以是单选,也可以是复选。这种调查系统一般可以即时统计出截止当时的受众意见分布状态。如果要调查的内容很多,应该将它分解,对每一个子问题设立投票式调查。在预设的答案中,应该充分反映正、反、中立等各方面的意见,而不要出现偏向,一般最好设立一个“说不清”或类似的答案,为那些不愿意明确表态的人提供方便。问题与答案的文字表述应该十分明确、准确。
  受众调查不仅可以为网站收集受众的反馈,也可以让受众有一个宏观的比较,了解大众对某一问题的不同态度。针对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开设的调查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新闻事件与现象的社会影响,这时,调查已经成为报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某些情况下,调查结果甚至可以成为一种新闻线索。
  因此,在网络新闻专题中,受众调查通常是需要的,但是,应该精心设计调查的主题及其答案,使调查能真正服务于专题,而不是成为一种摆设。
  2. 受众评论
  受众评论在专题中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专题中开设的BBS,它为受众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态度提供了更直接的途径。评论的数量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反映出人们对新闻事件或现象的关注程度,也可以提升专题的影响力,使更多的人对专题报道产生兴趣。
  在开设专题的“评论”BBS时,应该注意一些操作性的问题。
  帖子的管理:例如,对于一些违背法律、法规的帖子应该及时删除。
  帖子的编辑:一些帖子具有代表性,能反映网民的典型意见,这时利用编辑手段可以将它们放到专题更突出的位置。在主观性专题中,网民的意见常常需要与报道内容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除了这两类常规的互动方式外,在进行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时,还需要创造性地利用技术提供的可能,来设计互动。可以说,互动手段的运用并没有“定律”,它的作用与潜力能发挥到什么程度,取决于我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在实际运作中,并不一定要在一个专题中将每一种手段的所有作用都发挥出来,而应该根据整体的安排,有针对性地组织素材。在许多报道中,可以将一种手段作为主角加以突出,例如,突出图片或突出视频,这样,可以更好地表现专题的个性。受众在阅读时,也容易找到重点。
  此外还要特别注意,如果在多媒体报道中应用的各种素材存在版权问题,一定要妥善解决,防止侵权。
  
  注释:
  [1]资料来源:http://www.newsok.com/bombing/history/
  [2]资料来源:http://www.roanoke.com/multimedia/bantu/bantu.html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耿丽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