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编辑出版支持

作者:桂晓风




  (2)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编辑出版服务
  出版工作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对科技的推动。科技发展的许多里程碑是以出版物的出版为标记树立的,比如哥白尼《天体运行论》、达尔文《物种起源》、爱因斯坦《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的发表等。但是我们科技出版的总印张、总印量所占的比例还是比较小,跟世界各国的差距甚大。如果科技出版所占的比例只有百分之十几,是不能被称之为创新型国家的。编辑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就要更加主动地为科技进步服务,更加有声有色地做好科技出版这篇大文章。编辑要深入到工业、农业、科技创新的第一线去,大力推动原创出版工程,同时要不断提高编辑工作自身的创新水平。
  (3)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供编辑出版服务
  文化复兴和文化创新必须以人才辈出、群星璀璨作为条件和标志。编辑工作主要通过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只有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了,才可能涌现高端人才。还要通过发现作者和帮助作者提高,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服务。许多作者是编辑发现的,许多作者是编辑造就的。还要通过培养更多的编辑人才并帮助他们获得充分发挥作用和不断成长的环境,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4)为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服务
  目前,我们国家的文化输出情况跟我们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不相称,与我们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政治大国、经济大国的地位不相称。这方面,编辑出版有大量工作可以做。这并不是说把我们现有的东西简单地翻译成外国文字就可以了,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高层统筹,统一规划。要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化认识,把推动更多中国出版物走向世界作为国家行为,由高层领导牵头,超越部门互不通气、分散作业的体制,调整资源配置,调集精兵强将,集中各方智慧,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比较研究国内外同业情况和超前分析未来机遇及挑战的基础上,制定文化(包括出版物)对外发展战略,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责任,像抓物质文明中的重大建设一样,分类别、分阶段、分项目落实,并加强检查和督促,锲而不舍,长期努力。“十一五”期间要以调整文化产品出口结构、扩大在国际市场上份额、进入发达国家主流渠道为标志,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果。
  转变工作方式,增强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西方一些国家的受众对“宣传”二字和宣传品有忌讳。不能简单地把已有的国内出版物转换为外销出版物。要针对受众国的民族心理和文化特点,加强调查研究,从选题抓起,专门组织策划,坚持质量第一,精心打造外向型出版物。要由专家评选推荐,列出重点推出的出版物目录,组织若干重点工程,抓实、抓紧、抓细、抓到底,务必抓出预期结果。要借鉴贝塔斯曼出版集团推行“本地化”方针的成功经验,发挥当地专家的作用,尤其要充分依靠在国外工作和生活过较长时间的中国留学生和海外华人。
  借船出海。在自身力量壮大需要一个过程的情况下,可以先借船出海。目前,可以先有重点地选择一些骨干集团或单位与国外一些管理规范、技术先进、资金可靠、对我友好的知名媒体集团和跨国公司进行合作,以允许其根据我“入世”承诺进入我市场为交换条件,利用他们的代理网络和发行渠道,使我国的出版物更多更快地走向世界,特别是进入西方国家的主流社会。
  实施政策支持。对于重点单位和重点项目,要在立项审批、贷款、利率、税率等方面实行优惠,在人才的工作条件和待遇等方面予以倾斜。西班牙政府对于积极向国外介绍西班牙文学作品的作家实行奖励政策。对于用外文出版西班牙名作的出版社给予补贴。政府有专门的组织做这项工作。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可以比他们做得更好。
  3.正确处理在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编辑出版服务中的几大关系
  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从总体上实现两个效益的最佳结合;正确处理文化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把继承作为创新的基础,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正确处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与借鉴吸收人类先进文化成果的关系,具有世界眼光和全球意识,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对我有利,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我国的文化输出;正确处理人文精神和科技手段的关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富资源;正确处理质量和数量的关系,打造精品,打造品牌,把优质产品奉献给人民。
  一个时代的进步表现在能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小到一个单位,大到一个政党、一个社会是否进步,就是要看人的聪明才智能否淋漓尽致地发挥。我们正处于千载难逢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好时代,编辑工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编辑出版工作者都应该有更强的文化自觉,更加积极主动地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并在这一过程中,成长为更高层次的人才。
  
  (本文是作者在在京编辑界学习十七大精神座谈会上的讲话,略有改动。)
  
  (责任编辑:关迎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