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包天笑编辑活动侧影

作者:姜思铄




  包天笑生于1876年,卒于1973年,江苏吴县人氏,以鸳鸯蝴蝶派文学家名载近代文学史。事实上,包氏的成就并不限于鸳鸯蝴蝶文学,包氏的主要活动也不限于文坛。他还是一名翻译家、记者和编辑。包天笑较早地参与了报刊编辑活动,先后编辑了多种刊物,为清末民初的报刊业做出了贡献。
  
  苏州小试牛刀
  
  与当时许多江南传统文人一样,青年包天笑以科举考试为生活重心。1892年父亲去世后,为了挣钱养家,他不得不设馆授徒,并最终考中秀才。但是包天笑无心博取功名,也不喜欢做教书先生,反而对报刊情有独钟。[1]124,134,126
  1901年,包天笑与朋友集资出版《励学译编》,在当时的苏州可谓壮举。这是一份月刊,线装木刻,主要依靠苏州留日学生将国外的新思想和新文化向国内传播。这是包天笑参与编辑的第一份杂志。
  同年10月,包天笑又与其表兄创办《苏州白话报》。始为周刊,后改旬刊,32开本,线装木刻,设有论说、新闻、歌谣、杂录等栏。在苏州、上海、杭州、安庆、南昌、无锡、北京等地均有售,颇受读者欢迎。包天笑创办《苏州白话报》是受到了《杭州白话报》的启发,目的在于“开通人家的智识”,“也教人容易懂”[2]。包天笑承担了该刊的大部分撰稿、编辑及发行工作,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编辑理念:“首先一篇短短的白话论说,此外是世界新闻、中国新闻、本地新闻都演成白话。关于社会的事,特别注重,如戒烟、放脚、破除迷信、讲求卫生等等,有时还编一点有趣的使人猛醒的故事,或编几只山歌,令妇女孩童们都喜欢看……要做到深入浅出,简要明白……不愿意销到大都市里去,向乡村城镇间进攻。”[1]201白话报在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前后曾经风行一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开通民智的作用。《苏州白话报》作为早期白话报之一,虽然由于发行量少、经费不足等原因而于两年后停刊,但其社会作用不容忽视,这也是包天笑早年报刊编辑活动的一大亮点。
  
  上海《时报》起家
  
  1906年,包天笑来到上海工作,《时报》是他的第一站。《时报》创办于1904年,与当时的《申报》和《新闻报》一起,三足鼎立于上海报界。包天笑作为编辑,主要工作是编辑外埠新闻、撰写论说及写小说。其中,编辑外埠新闻比较简便,就是“把当日所到的信,评定轻重缓急,发清了稿子(有时需要修正一下)”[1]386。
  包天笑在编辑《时报》过程中大胆创新。首先,他和《时报》同仁一起,创建《时评》栏,配合当天的新闻撰写极短的时评。这是国内报刊界的首创。其次,先后在《时报》创办《余兴》栏和《小时报》栏。此前,《时报》中的小说、杂文、诗词之类都附在新闻之后。在包天笑的创意下,辟《余兴》栏专门刊登除了新闻及论说以外的杂著,吸引了一批青年学子。在他与陈景韩创设的《小时报》栏中,所载文章“一概都是袖珍式的,颇觉新颖有趣……庄谐杂陈,可以做到雅俗共赏”[1]417。其中,《小时报》栏中的《小评论》言简意深,《小专电》登载本地发生的奇奇怪怪的事,以简短为贵,《小新闻》是有趣味的花边新闻以及文艺作品。包天笑认为:“编副刊亦要有种种技巧,而且常常要变换方式,乃可以引人入胜。”[1]386一般认为,1897年出版的《字林沪报》的《消闲报》是第一个副刊,《时报》之《余兴》和《小时报》并非副刊之首创,但是它们不似《消闲报》那样登载的纯属消闲文字,其内容丰富多彩,接近于较为成熟的副刊模式[3]。后来,《申报》有了《自由谈》,《新闻报》有了《快活林》,而《时报》之《余兴》和《小时报》是其引领者。包天笑于此功不可没。
  
  泛舟小说杂志
  
  清末民初,小说类杂志风起云涌,适应了市民的文化需求。包天笑参与了这场小说杂志的盛宴,在《时报》工作的同时,开始其小说杂志的编辑生涯。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与杂志的关系,大概都是属于文艺的”[1]426。
  从1907年开始,包天笑陆续参与编辑的小说杂志主要有五种,分别是《小说林》、《小说时报》、《小说大观》、《小说画报》和《星期》。其中,《小说林》是晚清四大小说杂志之一[4],包天笑在《小说林》的工作主要是负责审阅稿件,“长篇短篇,译本创作,文言白话,种种不一,都要从头至尾,一一看过,然后决定收受……还有一种送来的小说,它的情节、意旨、结构、描写都很好,但文笔不佳,词不达意,那也就有删改润色的必要了”[1]387。包天笑在其余四家杂志均担任主编,包括与陈景韩轮流主编《小说时报》[5],应文明书局和大东书局之邀分别主编《小说大观》和《星期》,主动策划并主编《小说画报》(参考表1)。包天笑参与编辑和主编的这些杂志在当时都很有影响,受到了大众读者的欢迎。
  包天笑善于把握大众读者的阅读心理,在其主编的小说杂志篇首,多公布办刊要旨,突出刊物特色,以引起读者的注意。特别是针对当时小说杂志的弊端,提出一种有所改进的方案,较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例如,包天笑认为“读小说如听说书一般,要继续读下去,方有兴味”[1]451,因此对于按期出版杂志和完整刊登小说多有简要说明。《小说时报》创刊号即强调所登小说“首尾完全,以矫他报东鳞西爪之弊;每期均有定日,以矫他报有始无终之弊”[7]。《小说大观》和《小说画报》亦如此,这些杂志多如约出版,在当时拖沓成风的杂志界颇为难得。
  包天笑本身就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创作者和翻译者,在当时流行的多家小说杂志上都刊登有包氏创作或翻译的有关教育、爱国、家庭、言情的小说。他还以秋瑾的革命事迹为题材,写成《碧血幕》在《小说林》上发表[8]。这样的写作背景决定了包天笑编选小说的价值观,其要旨可用《小说画报》的《例言》来概括:“皆一时文家所撰”,“均关于道德、教育、政治、科学等最益身心、最有兴味之作。”《小说时报》中许多有助于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文章以及国外名家的著作编选,都出自包氏之手。《小说大观》中哀情、侦探、社会、军事、少年、科学等多达一二十种的小说种类,也是他广开门类的结果。包天笑善于发掘作者,周瘦鹃、张毅汉、毕倚虹、李涵秋等人都为他所发现和提携,这些文学青年保证了稿件质量和来源。
  包天笑富于开拓精神。《小说大观》和《小说画报》集中体现了他的创新思想。《小说大观》是季刊,每期二十多万字,每集用大本,四号字排印。封面摒弃了流行的用美人作封面的常规而改用朴素的厚纸,定期请名人书写刊名。《小说画报》是包天笑主动策划的,特色更为鲜明。首先,小说不用文言,全用白话。“上海那时所出的小说杂志,文白兼收,有的堆砌了许多词藻,令人望之生厌”,“《小说画报》一如画家的专用白描,不事渲染,可以一矫此弊。”其次,小说都要创作,不要译文。“现在译作太多……错讹百出,而译出来又不大能用……也有的外文虽好,而国文欠佳,往往辞不达意。”[1]453-454再次,《小说画报》用石印而不是铅印,采用线装,有复古意味。最后,每篇小说的插画都仿照《点石斋画报》讲究工细,而非漫画或速写。《小说画报》是我国第一份白话文学杂志[9],它公开提出以白话为小说创作的正宗,这在五四之前的刊物中实属创举。
  包天笑重视杂志的美术设计,精心安排封面和插图。如《小说大观》,“或用锌版,或用铜版,无不鲜明可喜,不惜重资,均请名手绘成。每集之首有种种插画,如近世之美人、各地之风俗、佳胜之风景、珍秘之名画,搜罗咸备,洵称大观”[10]。《小说时报》的封面采用当时流行的彩色仕女画,《星期》的封面多描绘生活或针砭时弊,充满漫画趣味,《小说画报》有时在封内加印大幅彩色时装仕女图,这些杂志的插图和花边设计都敦请丁悚、金少梅、但杜宇等名画家创作。包天笑为募集美人、风景和风俗写真图片[11],费了不少心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