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别出心裁 贵在创意

作者:潘国彦




  北京奥运会新建场馆中,“鸟巢”和“水立方”好似一对姊妹花,展现在人们面前。这两座独特的建筑打破了传统设计理念,给人以崭新的视觉感受。
  建筑是凝固的诗,是城市的音符,贵在创意,贵在优雅。那么学术著作能不能脱下沉重的外衣,赋之以新的创意呢?事有凑巧,2007年早春二月,我有幸收到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老社长徐柏容先生惠示的大作“书刊编辑学系列”,这套书共有四册,分别为:《编辑创意论》、《编辑选择论》、《编辑结构论》、《编辑优化论》。这四本书将编辑工作的全过程用创意、选择、结构、优化作为链接,与通常的讲编辑工作以选题、组稿、审稿、加工为流程不同,旁征博引,说理中透现出诗意盎然,可谓别出心裁,富有创意。
  中国的编辑工作源远流长。据资深编辑出版家戴文葆先生研究称,古代编辑史上有姓名可考的第一位编辑大师是孔子。孔子的功绩就在于整理古代的文献,他自称“述而不作”,通过编辑整理工作,总结了夏、商、周三代的文化。[1]我国近代出版业以1897年商务印书馆成立为标志,已有110年的历史,其间涌现了一批著名的编辑出版家,被《中国大百科全书》列名的就有55位。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一代编辑名家也有几十位。但编辑学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引起普遍重视,现已形成一门新兴学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编辑学是研究编辑和编辑工作规律的一门科学,不仅具有理论品格,也具有实践品格,关于编辑学的研究范围、编辑学体系的构筑,关于编辑基本规律的界定,仍在热烈的争鸣之中。柏容先生所著“书刊编辑学系列”是其中颇有新意的著作,他在吸收别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自出机杼,跳出了一般编辑工作的链接思维,提出了自己的创见,这使我想起了一位大画家的名言:“可贵者胆,所要者魂。”
  柏容先生的创新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作者认为,“编辑做的就是创意工作”,“所谓创意,大体上说主要包括了编辑构思、选题及选题计划、作者及组稿等工作。整个这些工作环节,构成了创意工作的主体”。据我的理解,这显然指的是创意覆盖了成书的全过程,连接了作者和编者两个主体,这与一般理解的所谓创意就是策划的概念不同。这就避免了通常容易产生的策划编辑与责任编辑形成两张皮的矛盾,使创意的本初意图能贯穿于出版全过程,由精神物化为最终产品。
  作者还提出,“出版社、期刊社的特色风格创意,大致说来,可以按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是理念创意,第二层次是形象创意,第三层次是行为创意”。三者的统一,是特色风格创意的理想境界。作者举百花文艺出版社为例,指出该社如何突出出版散文为主的风格;又举出《小说月报》为例,突出该刊“精选百刊小说精华”的特色,使刊物在大刊林立的夹缝中脱颖而出,占有一席之地。作者指出,无特色即无成功创意,这是一条很有见地的经验。
  二、作者指出,“有编辑就有选择”,“编辑工作的性质,是决定选择与编辑工作同在的根本原因”。因为编辑工作是要为读者服务的,因此,出版什么,或不出版什么,就不能不有所选择。在选择的过程中,要坚持标准,包括政治标准、艺术标准、学术标准,等等。这些看法与我对出版工作的认识不谋而合,我认为,对“出版”的定义尽管理解各异,但最简洁的表述可否拟定为:“选择最适当的作者,选择最适当的知识,通过一定的媒介传播给受众”。
  三、结构是荷载效应和外部形式的结合体。试看奥体馆“鸟巢”的结构,既凝聚了设计者创意的奇思妙想,又凝聚了工程技术人员对材料的选择和组合,没有结构也就没有物化的成果。作为精神产品的书刊,当然离不开结构。作者提出,“编辑结构可先分为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两个层次”。宏观编辑结构是指方针任务、总体编辑构思、选题计划、特色风格塑造,等等。而微观结构则是指一书一刊的具体结构,其中还有纲与目之分。所谓“纲”,就是运用系统论中的“整体化原则”,使一本书、一本刊整体结构“成一体,使统一”;而结构之“目”则是指文章安排的疏密、繁简、曲直、张弛、开合、浓淡、藏露、巧拙、虚实、远近,等等。这些结构之道,就是从微观上应当掌握的编辑心法。看了这些论述,使人感悟到为什么有的书一打开就觉得大气,有品位,有品相;而有的书就是一股小家子气,或者透着一股媚俗的市井气。对一本刊物而言也是如此。有些刊物内容舒张有序,让人看着顺气;而有的刊物却让人看着憋气。原来这都与编辑工作的结构有关,从根本上说,与作者及编者的才、德、识有关。
  四、出版精品书是出版工作永恒的主题。柏容先生把编辑系列最后一本书定名为《编辑优化论》是很有见地的。作者指出:“编辑工作的本质统一于优化”。“美是从选择中脱颖而出的”,“思想美、文化美是美中之美”。作者还指出,所谓优化,是贯穿于创意、选择、结构全过程的。这个见解与出版精品书要求“关口前移”是一致的。作者详细论述了编辑优化的基本方法,其中特辟一节,探明了编辑优化的“雷区”,指出在改稿时要注意“两要”和“两不要”。所谓“两要”是指首先要尊重作者的著作权,其次要特别注意稿件的完整性与一贯性。“两不要”是指不要胡删乱改,不要改人文风。这些论述不但涉及编辑的职业修养,也关系到编辑的职业道德,很值得编辑同行们注意。
  徐柏容先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六十多年,1939年开始出版了第一本书,著作等身,是中国韬奋出版奖的获奖者。从1999年开始,几年来不管朔风凛冽,不怕暑气逼人,“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穷四年之力,终于完成了这套106万字的“书刊编辑学系列”,愿将金针度于人,这种雪中送炭又火暖自身的精神令人感佩,因此在拜读大作之余,写下了这篇学习笔记,恳请方家指正。
  
  注释:
  [1]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室.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42.
  
  (作者单位: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
  (责任编辑:关迎春)
  
  相关链接:
  1.《编辑创意论》,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定价24.5元。
  2.《编辑选择论》,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定价28元。
  3.《编辑结构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定价14元。
  4.《编辑优化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定价13.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