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新技术环境下网络编辑工作的新特点

作者:周荣庭 朱文婧




  信息时代,网络作为人们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经常利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其作用日益显现。网络编辑作为一种新兴的职业,在信息社会的文化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网络编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网络编辑工作模式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分析新技术环境下网络编辑工作的新特点,探讨网络编辑工作的新规律,就成为广大网络编辑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只有充分掌握网络编辑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开创编辑工作的新局面。
  
  一、内容编辑和样式编辑职能分化
  
  网络编辑的工作平台一般为内容管理系统(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CMS)或类似的系统。当前CMS使用的主流页面描述语言仍是HTML,这使得内容和样式的编辑成为两个密不可分的过程。因此,网络编辑可兼具内容编辑和样式编辑两个职能。
  内容编辑的工作包括对文本、图像、动画、音视频等数字媒体元素的加工处理以及数字媒体文档或节目的编著集成;样式编辑则通过HTML的表格、列表或标题等标签来设计页面的风格,最终实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然而HTML网页限制很多,如无法显示一些新型媒体格式,样式的表现力不足等,这样导致网络编辑处于一个相对低效率的工作环境中。基于XML的页面描述语言在CMS中的应用有助于网页真正实现内容和样式的分离,从而提高网络编辑的工作效率。这种分离将导致网络编辑职能的分化(参见图1),从而形成更专业化的编辑队伍。
  
  图1 新的内容适宜于是系统下内容编辑和样式编辑职能分化
  
  新技术环境下,内容编辑开展工作的基础是信息架构。信息架构将信息置于一个经过组织、归类以及可浏览的组合结构之中,可帮助内容编辑直接存取信息内容,进而提升内容编辑的工作效率。此时,内容编辑可对数字媒体元素和文档进行处理,可通过信息整合保证数字内容的集成性和特色化。例如,内容编辑借助搜索引擎等技术搜集网上信息资源,再经过整合完成信息内容的组织,包括合理的栏目与专题策划、内容信息的重组和把关、稿件的编审与校对等一系列活动,从而突出数字内容的独创或原创之处。
  样式编辑的工作则是负责数字内容的外观设计,是用符合用户阅读或浏览习惯的方式将内容展现出来,进而实现同源发布。所谓同源发布即对同样的内容文件设计不同的样式表,针对不同版本的浏览器、不同的显示器分辨率或是不同的内容发布格式(网站、电子书、光盘、打印资料)来布局排版。基于同源发布的样式编辑的出现,在一定层面上模糊了网络编辑和传统编辑的界限,因为数字媒体和纸介媒体的内容可能来源于同一个内容库。
  内容编辑和样式编辑的分化是网络编辑专业化的表现,并将促使网络编辑的工作在内容层面、设计层面、技术层面乃至功能层面不断地创新。
  
  二、网络编辑工作的模块化和协作化
  
  传统的编辑工作通常要经过策划、组稿和选稿、改稿、制作标题和写作提要、设计版面和栏目等一系列流程。这种线性化的流程,相对于网络编辑工作来讲,工作环节众多,往往会影响信息内容发布的速度。网络编辑工作的模块化和协作化克服了线性化编辑流程的缺陷。
  网络编辑工作模块化的思想来源于CMS。CMS通常被划分成数个不同的功能模块,网络编辑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责负责相应的模块。如iUniverse数字出版的相关编辑模块[1]已分为“编辑评估”(Editorial Evaluation)、“加工编辑”(Copy Editing)、“逐行编辑”(Line Editing)、“内容编辑”(Content Editing)、“开发式编辑”(Developmental Editing)以及“书稿修正”(Book Doctoring)等。网络编辑工作的模块化有利于编辑工作方式的创新。此外,网络编辑工作的模块化还奠定了网络环境下编辑协同工作的基础。
  网络编辑的协作化是指不同分工的网络编辑(也可协同专家或作者)同步地(或异步地)完成选题策划、组稿、编审及校对工作。协作化的工作方式便于网络编辑邀请专家或作者参与稿件的修改,及时地进行讨论、交换意见,更加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意图;还可与样式编辑协作,直接进行稿件样式的修改。网络编辑的协作化不仅能够提高网络编辑的工作效率,同时也让网络编辑处于头脑风暴式的创意设计环境中,有助于网络编辑的能力提升和创意发挥。目前一些CMS的管理后台已经可以实现网络编辑工作的协同,如多名网络编辑可在线共享、撰写和编辑同一篇文档,并同步地显示结果。
  由于工作平台具有虚拟性,不同的模块可以引入不同的专家群,进而构建不同的网络社区,网络编辑的审、校等工作可以集成处理,网络编辑的专家化将成为一种趋势。
  
  三、草根网络编辑带来新的内容生产方式
  
  Web2.0为今天的互联网带来了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新技术环境不仅给网络编辑的工作方式带来了新的特点,也带来了运作机制上的许多新变化,许多新的群体开始加入网络编辑的队伍,许多新的信息渠道和信息传播方式也开始成为网络编辑运作的一部分。
  在Web2.0的网络传播模式中,所有网民都可以是“互联网内容建设人员”,都可以成为“网络编辑”。“原来的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博客、Wiki、RSS等Web2.0应用都将网络的主导权交给个人,充分激发了个人的积极性,解放了个人创作的潜能。
  在新一代的互联网上,网络信息的决策主体分化为三类:第一类是专业编辑,他们根据编辑方针或个人对新闻价值的判断选择互联网上的相关信息进行人工发布,并将重要内容提取出来,摆放在阅读终端显示的重要位置供读者选择。国内一些大型门户网站就采用了这样一种传统方式。第二类是草根编辑,如豆瓣网的评论推荐系统,就采用在线人群实施知识管理的搜索方式,实现了由在线人群运作的信息筛选与过滤。第三类是机器程序,美国Yahoo和Google新闻站点的制作,一直都是靠技术抓取在线信息,根据读者的阅读数量等数据,由系统来确定信息内容的位置。无论是以上哪一类,网络读者对网络信息的评价和重视程度,都是被考虑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后两类。由此看来,新技术环境下,群体智慧或群体筛选可成为网络编辑把关的基础和来源,而网络编辑的工作则是对这些群体筛选出的内容信息进行把关、分类和整理,其信息搜索者的职能逐渐被淡化。群体筛选一方面减少了网络编辑的投入,使网络编辑将更多的时间专注于信息的整合;另一方面对网络编辑的把关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尊重和引导群体筛选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合理调整和安排,是对网络编辑的知识修养和职业道德修养的考查和检验。
  
  四、“内容聚合”带来新的网络信息消费方式
  
  传统的内容制作正逐渐大众化,而内容聚合和发行平台则体现出新媒体市场潜在的巨大价值。内容聚合是网站用来和其他站点之间共享数字内容的一种简易方式,通常被用于新闻和其他按顺序排列的网站,如RSS就是一种用来分发和汇集网页内容的XML格式。
  过去用户通常需要在浩如烟海的网站中去寻找信息,是对信息进行“拉”的操作。“内容聚合”则允许用户订阅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再由网络自动把这些信息源“推”给用户。目前有很多内容聚合和发行平台,例如MySpace、Facebook和YouTube,等等,都已经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业务。“内容聚合”的出现使网络编辑由单纯的内容制作转变为内容聚合和发行,同时也带来了草根网络编辑和职业化网络编辑在网上发布信息的合作。因此,对于网络编辑来说,充分利用内容聚合平台整合信息内容,既重视网民提供的信息线索,又重视网民对内容原创性、个性化和丰富性的追求,以及通过加强草根编辑和专业网络编辑的互动来提高草根编辑的编辑水平,并进一步提高网络编辑的把关能力,这些都是需要重视的问题。
  技术的进步不仅为网络编辑的工作提供了便利的工具,提高了编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在知识构成、技术掌握以及理念更新等方面对网络编辑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编辑在探索和掌握网络编辑工作特点和规律的同时,还需要具备相应的编辑业务能力、计算机和网络知识、语言文字功底、相关专业知识以及知识管理理念和较高的信息素养,唯有如此,才能更加适应网络读者的需求,为他们奉献更加优质的精神食粮。
  
  注释:
  [1] http://www.iuniverse.com.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
  (责任编辑:耿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