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图示在报纸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作者:刘 斌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阅读对象和阅读方式有了很大变化,以报纸为典型代表的传统媒体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面临诸多挑战,报业竞争的加剧使得这些问题更加凸显。各家报纸无不绞尽脑汁在内容和版式上下功夫,以吸引读者的眼球,这时图示作为一种适应读者新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的新颖而有效的传播元素,进入了公众的视野。本文中的图示是指出于新闻报道主体和内容表达的需要,采用电脑制表、绘图等技术手段,对新闻报道的整体信息或其中某一信息作形象化的解释和说明,以此吸引读者,增强新闻的传播效果。
  图的传播从诞生起就和报纸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以美国为例,从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报纸《波士顿新闻信》开始,图在报纸中的使用就从未停止过。《纽约先驱报》较早使用木刻画,普利策的《纽约世界报》从1889年开始定期出版连环画,引得诸多报纸争相仿效。受当时摄影技术和印刷条件的限制,这些图片仅仅是当作报纸的点缀或修饰,而没有包含太多的新闻元素。随着摄影技术和印刷技术的发展,1897年《纽约论坛报》开始刊登新闻照片,从此摄影图片被引入报刊并成为版面不可或缺的要素。此后,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争报道的出现,新闻摄影地位进一步提高。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众化报纸兴起,以新闻图片报道为主的《生活》等杂志创刊,新闻图片的传播进入全盛时代。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电脑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电脑特技绘画技术日趋先进和普及,人们可以在电脑上使用图处理软件,将与新闻事件相关的文字、数字、图片等合成为一幅完整的图形版面。同时,“信息爆炸”使得人们需要一种更为直观形象的报道形式来解释分析各种错综复杂的新闻事件。因此,图示新闻应运而生,成为各大报纸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段,尤其是在分析性、解释性报道当中,图示承担了日益重要的信息传递任务。
  作为一家以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见长的纸媒体,《南方周末》近年来在图示运用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不仅图示在版面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且善于运用各种图示以使版面元素富有生机,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简洁直观,便于读者理解,使得报纸更具“易读性”
  
  计划经济时代“悠闲的读者”,被市场经济时代“繁忙的读者”所替代。一方面,社会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加快;另一方面,信息获取渠道增多,读者希望花最少的时间得到最多的信息。通版都是文字符号的方法已不再适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尤其是在《南方周末》这类以解释性报道为主的报纸中,大量的文字势必造成读者的阅读疲劳,降低报纸的传播效果。而图示表达概念清楚直观,表现事物精确形象,能大大提高读者阅读的兴趣。
  例如,2006年3月9日《南方周末》B13版的一篇关于“枫桥经验”的报道,编者就采用绘制人物模型的方式,将“枫桥经验”中的“民间调解网络体系”的运作过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使读者能迅速抓住整篇报道的核心部分,轻松地阅读。
  
  在一些新闻报道尤其是和数字分析相关的报道中,长篇累牍的数据分析,笼统而抽象的信息概念,不但会使报道在内容上显得冗长,结构上显得复杂,而且常常让读者感到枯燥乏味,不能很好把握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使用图示辅助显示,就能使读者清楚地把握事件发展脉络,既增加了新闻生动性,避免了枯燥乏味,又使得读者能很好地把握新闻信息中的诸要素,常有“一图抵千言”的效果。
  例如,2006年5月25日的《南方周末》C19版《国六条再下战书 楼市调控知易行难》一文中,就刊登了一幅用电脑软件制作的示意图,从图示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2006年度全国的房屋销售价格、各大中城市的新建商品房住房销售价格走势和其对比情况,使得读者对全国房价的变动一目了然。
  图示还可以对组织结构、工作原理等专业性较强或比较复杂的内容和事物进行形象化的解释。如2006年3月23日《南方周末》B12版名为《拯救“地下万里长城”坎儿井》的报道中,对“坎儿井”这一读者不太熟悉的名词,除了在版面的右上角给出了“坎儿井”的名词解释外,还配备了一个三维示意图,在示意图中形象直观地描绘了坎儿井的源头、组成部分以及其对新疆农业的作用,这样就消除了读者的阅读障碍,减轻了读者在接受信息过程中所承受的压力。
  
  二、加大了新闻报道的信息含量
  
  报纸中新闻的信息含量是指在一定版面内的报道能传达给读者的信息量的大小。报纸版面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版面内传达出最大的信息量则是每个编辑最为关心的问题,报纸想要吸引读者的眼球,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提高报道的信息含量。图示集图片、线条、文字和数据于一身,不但使报道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强化了有效信息,而且使得报道整体的信息张力扩大,对于增加报道的信息含量具有很好的作用。
  例如,2006年3月23日《南方周末》B10版在《台湾“3·19枪案”重审视》一文中,就用了一幅三维模拟图示清楚地标明了事件发生时,陈水扁所乘车辆行进路线、枪手所处位置、“神秘女郎”出现的位置和枪手逃逸路线等。而在4月20日B8版的《沙暴袭京》一文中,由文字、三维模型、数据和图片组成的图示形象地表示了沙尘暴的形成过程、漂移方式以及降落在北京后对环境和人群的影响。所有这些相关信息倘若用文字在版面上表达出来,一方面会占据大量版面空间,另一方面文字不如图示表达得形象具体,无法传递出如此丰富的新闻信息。
  
  三、对事件全景式的整体再现
  
  
  新闻摄影图片以其极富视觉冲击力的特点,越来越受到报纸的广泛重视。但是新闻摄影图片往往只能表现新闻事件当中的高潮瞬间或典型瞬间,读者只能看到图片当中所反映出的那一部分场景,对摄影图片以外的场景,则只能通过文字的描述去“联想”了。而图示可以利用电脑处理手段,把新闻图片同图示合成起来,模拟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图示已不只是报道当中的一个元素,而且具有了一种报道的功能。它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从图示和文字两种不同的信息符号得到相应的信息,因而形成互补。
  例如,2005年10月13日《南方周末》在《“神六”飞天三大悬念》一文中,使用了摄影图片和模拟图示结合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了“神六”飞船从发射到返回的全过程。在飞船的升空过程中无法拍摄照片的部分使用了示意图来代替,把飞船的飞行路线、起飞、直至成功返回地面的全过程完整地表示出来,使得整个报道具有连续性、完整性。
  
  四、图示和文字及版面有机结合,达到最好的审美效果
  
  “一个美的版面,使读者赏心悦目,从而吸引读者去阅读内容,并且更好地接受内容”。[1]因此,读者的审美要求是报纸必须考虑的问题。随着电脑技术的日益发展,三维图示已逐步引入到新闻报道当中,它具有极强的视觉效果,尤其是在模拟大场景上,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此外,色彩的应用也极容易造成读者的视觉聚焦。
  2006年3月2日的《南方周末》A6和A7版,采用跨版的方式刊登了《中国探月最新报告》一文。这篇报道采用了文字和三维立体图示相结合的方式,详尽地描述了未来中国将发射探月卫星的全部步骤。整篇报道采用黑色为背景,以此来模拟深邃的宇宙,用蓝色、土黄色和金黄色三种颜色为主色调分别来构建地球、月球和太阳的三维模型,整个图示在场面上气势宏大,色彩方面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
  
  五、扩展差异化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
  
  
  根据学者喻国明的观点,不同传媒在接触环节上凝聚受众社会注意力资源的主要竞争手段在于其传媒内容和形式的极致化操作。而要做到“极致化”,就必须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差异化优势。《南方周末》作为一份周报,其核心竞争力就是报道深度,但报道的深度势必带来阅读压力。图示因其具有的简洁直观等特性,使得《南方周末》严肃而不呆板,有趣而不落俗套,读者能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阅读,从而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同时,图示和文字的有机结合,能让报道更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产生更大的影响,扩展了传播强势,提升了传播力度。
  现代社会进入了“读图时代”,图像现在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着文化的每一个层面。图像的传播是电视、电影等媒体所擅长的传播手段,报纸要想继续生存发展,就必须善于发现和把握机会。图示作为一种简洁有效的传播方式,一方面和报纸的传播方式相适应,另一方面又满足了读者“读图”的要求,因而在现代报纸中得到愈来愈多的应用。报纸媒体应适应这种趋势,才能在竞争中求得一席之地。
  
  注释:
  [1]郑兴东,陈仁凤,蔡雯.报纸编辑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
  (责任编辑:赵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