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提高编辑工作“含金量”的五个方面

作者:袁 慧




  正确理解编辑工作的“含金量”,并努力提高编辑工作的“含金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创造一切物质产品、精神产品以及提供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各种服务的劳动,最后都得归结到经济活动中去,都得讲效益,讲“含金量”。这里所指的“含金量”,不仅仅是货币金钱,它包含着为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做的一切。
  编辑工作“含金量”的提高,主要体现在编辑工作流程的以下五个方面。
  
  一、提高选题策划中的“含金量”
  
  选题决定了图书存在的价值和生命力。一个“含金量”高的优秀选题的诞生,是建立在编辑的高度政治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的基础上的,是编辑的思想意识、人品风格孕育出来的。编辑只有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总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基本形势和日新月异的变化,把握时代的脉搏;才能透过社会信息、行业信息、读者信息、市场信息,以敏锐的眼光发现、选择符合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市场前景好的选题内容和形式。例如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皮皮鲁总动员》、《画说〈资本论〉》等图书,其选题的确立就是编辑政治素质、创新精神、经济眼光和学科能力的集中表现。实践证明,上述图书由于选题策划工作做得扎实,选题中编辑的“含金量”高,现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的品牌图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画说〈资本论〉》、《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还先后荣获“五个一工程”奖。
  
  二、编辑与作者建立深厚的情谊,也能提高编辑工作的“含金量”
  
  编辑在组稿、审读、加工过程中,可以了解和掌握作者的写作取向、心态、才华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发展潜能等,这也是提高编辑工作“含金量”的途径之一。日积月累的编辑工作实践,为编辑挑选、帮助、培养作者提供了条件,编辑应满腔热情与作者建立起深厚的情谊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情谊是财富,关系可以变成生产力,帮助作者也就帮助了编辑自己。编辑与作者有着直接的关联,作者为出版社提供原材料或半成品,编辑通过加工把原材料或半成品变成产品,使之走向书市,走向读者,走向社会。这不仅成全了作者,也提升了编辑自己。因此,编辑在帮助、促进作者成长的过程中要真心诚意,平等待人。在组稿选稿中,热情帮助作者确定选题,真实告诉他们出版社需要什么书,图书市场需要什么书,为他们指出写作方向。在退稿时,更需要说明退稿的道理,或创作方向不对,未切中时弊;或主题重复,没有市场;或需要另选角度,再行创作等。被退稿的作者大多有些灰心,特别需要得到编辑的鼓励,这时候编辑不仅要诚恳和耐心,更需要用学识、智慧和经验去启迪、开导作者,帮助他们重新奋起。编辑通过对作者的真诚服务,和作者建立深厚的友谊,赢得作者的信任,从而建立起强有力的作者队伍。于是,书稿就会源源不断地被开掘出来,也许其中还有优秀作品。这时,编辑工作的“含金量”就会得到真正的体现。
  
  三、提高编辑工作的“含金量”,还体现在图书质量的把关上
  
  编辑工作必须坚持质量第一。企业界许多有识人士为了把企业做强做大,将产品质量视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把关制度,原材料不合格别想进入厂房;上一道生产工序不合格,别想进入下一道工序。出版行业生产的是“软件”,是精神产品,编辑更应该始终把“质量第一”四字牢记心间,并落实于工作实践中,自觉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把好编辑工作过程中的每一道关。实践证明,许多优秀图书就是在编辑严格的监督中诞生的,这就是编辑工作的“含金量”在图书质量把关中的体现。然而,这并不是每个编辑都能做得到的。为了抢占市场,有些编辑策划出版了内容雷同、改头换面的图书;有的图书装帧设计尚可,但正文字大图多,内容空空;有的图书粗制滥造,错误百出。这些图书或贻误读者,或长期摆在书架上无人问津,最后只好搬进书库甚至化为纸浆,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这从反面说明图书质量把关是体现编辑工作“含金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提高编辑工作“含金量”,对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二度开发
  
  例如,二月河的“帝王书系”,编辑对图书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发掘、延伸,并与电视等媒体互动,既提高了根据“帝王书系”拍摄的电视剧的收视率,小说印数也直线上升,这一举措充分展现了编辑工作的“含金量”。又如,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因央视《百家讲坛》走红后,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翻箱倒柜找出了他五年前的作品《品人录》、《读城记》、《中国的男人和女人》等,进行重新设计包装,形成“品读中国书系”再度推出。这些书在过去几年的销量波澜不惊,但现在却随着易中天的名气日益飞升而一跃成为畅销书。
  五、提高编辑工作“含金量”必须正确处理编辑与营销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必须学习营销理论,了解市场情况,支持营销、参与营销活动,并通过参与营销活动,树立营销理念,自觉把营销理念融于编辑工作之中。近年来,出版社在体制改革过程中,编辑与营销关系出现多种形式,至于哪种合理,难以有统一的定论。大多数出版社呈现出以下三种状态:一是分工明确,分而不合。编辑部人员一心一意做案头编辑,不接触市场,只在编稿上下功夫。营销人员一心一意做好发行推销工作,这与改革前的编辑与营销的关系区别不大。二是有分工也有合作。编辑人员以组稿、编稿为主,但也参与书市营销、展销活动,深入书市、学校等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发行营销人员也将市场信息、读者信息及时反馈给编辑部。三是只有合作没有分工。实行编辑发行“一条龙”,策划编辑将选题、加工、发行、广告、宣传等一揽子包下来。以上三种形式各有优长劣短,各显利弊。第一种形式有利于发挥编辑专长,提高编辑专业水平,但不利于编辑工作和编辑产品与市场对接,难以培养现代社会要求的新型编辑人才。第三种形式将编辑营销混为一体,容易导致编辑把很大一部分精力用于营销上,不利于编辑专业水平的提升,这种“合二为一”的做法影响编辑专业人才的建设。第二种形式在目前来讲比较适宜。编辑、营销本来就是一种明确的社会分工,但分工不等于分离,既要分工又要合作。编辑的任务是出好书,营销的任务是把书推销出去,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传播先进文化,争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编辑与营销人员应在此基础上进行合作,至于采取怎样的合作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凡有利于出版业的发展壮大,有利于先进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都可以。只有正确处理好编辑与营销的关系,编辑工作的“含金量”才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作者单位: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责任编辑:鲍莉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