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维护出版生态平衡 促进书业和谐发展

作者:周蔚华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是如此,对于一个行业来说,构建和谐的发展环境和内在运行机制也是这个行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前,图书出版业的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构建出版和谐生态,促进书业和谐发展,成了书业有识之士的共同愿望和要求。可以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中,书业和谐有着它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构建书业生态和谐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每个出版发行企业能够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一、当前出版生态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出版界的发展状况令人担忧,发展的质量和速度都不能令人满意,相对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说有很大距离,在出版运行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或者“生态失衡”现象。不久前,笔者曾把它归纳为十大失衡现象,引起了同行们的共鸣。这里笔者再从六个主要方面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1.从供求状况看,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矛盾突出
  从经济学的观点看,供求状况是决定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是一种短缺经济,这是计划经济的普遍特征。反过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成了普遍的现象。这在我国当前的出版产业中也明显地表现出来。当前这一矛盾的突出表现是,总供给不断增加,总需求持续减少,两者之间出现了严重不和谐。
  总供给增加表现为:图书总品种不断持续增加,我国图书总品种数量多年来一直保持在世界第一,每年大体增加2万种,这还是图书出版管理部门在书号配置方面实行从严控制的结果,否则,我国的图书品种增加就会出现“井喷”现象;同一品种的同质化产品增加,不仅基础课学科的同名教材严重雷同,而且大众图书跟风现象也十分普遍,甚至连学术著作都出现“克隆”,往往似曾相识;作者“创作”能力增强,过去信息的搜寻费时费力,“利用别人成果”需要“剪刀加浆糊”,现在直接从网上搜寻下载稍加改造,便产生出作品,“生产能力”大为提高;由于文字处理技术的发展,编辑和出版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个人或网上出版增加了供给总量;等等。所有这些都极大提升了供给能力和供给总量。
  但是,从需求的角度看,总需求却呈现下降或者减少的趋势。首先,团体购买(包括单位政治性、业务性学习资料购买,图书馆采购等)有下降趋势,一是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的改革,过去对各种学习材料的集中购买、免费发放的习惯做法相应改变,弱化了这一部分图书的需求量;二是过去团购中的大户——高校图书馆把有限的经费优先用在数据库、外文著作以及连续性出版物即学术期刊的采购上,相应减少了对国内图书的订购;三是随着图书内容的数字化以及数据库建设的飞速发展,其他团购资金加速向购买数据库分流,这也相应地减少了对现有纸质图书的需求。其次,就个人购买而言,当前一个显著特点是大众对于图书的阅读兴趣下降,人们的阅读方式多样化,报纸、期刊、手机尤其是网络等快餐式阅读越来越流行,阅读人群严重分流的现象十分明显,网上阅读对文学类图书或者不具有收藏价值的快餐类图书的冲击最大。另外,教材总需求也呈现下降趋势:中小学总人数开始减少,例如2005年全国在校小学生人数减少381万,这种状况会直接导致下一阶段中学生的总人数下降,课本需求量减少;教材循环使用的直接后果也导致减少对出版单位供给的需求;对教辅图书征订目录的限制,以及高考命题方式的变化同样使得学生对教辅图书的依赖性下降,直接减少了对教辅图书的需求;教材招标和政府对教材的集中采购和免费供应虽然不会影响总需求量,但由于压缩了价格和利润空间,会增加图书出版单位的经营压力。高校教材将随着高校扩招的放慢而降低增长率。上述三个方面都会从根本上影响到对图书出版的需求。这使得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将变得更加突出。
  2.从横向看,产业结构失衡依旧
  当前图书业已经成为一种产业,因此要从产业的角度对它进行分析和思考。产业分析的重要方面是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均衡。现实情况是,我国的图书出版产业结构一直存在失衡现象,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产业结构失衡和产品结构失衡。产业结构失衡是指出版产业的地区结构、组织结构与现代经济一般发展规律不协调。目前,我国出版业在地区结构上基本是均衡发展,而由于信息和知识产业的集聚效应明显,必然要求出版业在地区结构上向知识、信息资源充足的地区集中。产业组织结构失衡的主要问题在于:由于竞争主体的缺失而导致的竞争不充分;产业集中度低,属于原子型市场结构[1],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企业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竞合关系;产品差异化程度很低,存在很大的替代性;进入壁垒很高,没有有效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形成了超稳定结构。产品结构失衡表现为对教材尤其是中小学教材和教辅的高度依赖。例如,相比2004年,2005年教材种数增长38.63%,总印数增长8.65%,总印张增长15.52%,定价总金额增长20.45%。教材种类50 028种,占图书总种数的22.49%,印数增至35.29亿册,占图书总印数的54.58%,定价总金额上升为266.77亿元,占总金额的42.19%。这表明我国图书出版界对教材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强。而一般图书尤其是大众畅销书和专业图书的运作模式没有很好形成,这两大领域的产品开发远远不够。此外,图书出版业对新技术给传统出版带来的冲击认识不足,对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所形成的替代品威胁的严重性认识不足,电子图书、按需印刷等产品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对下一步如何应对感到茫然。
  3.从纵向看,产业链条出现裂痕
  书业生态平衡的最主要表现是书业生态链各个环节相互协调、良性运转、彼此和谐。但现实情况却不是这样。图书出版在读者(直接购书人)—书店(批销、零售等;新华、民营、网络书店等)—出版社—作者之间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书业生态链条,整个出版业的和谐发展取决于整个链条的顺畅链接运行。一旦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书业生态链条就会断裂。应该说,当前这个链条的各个环节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主要的问题出现在书店—出版社这个环节:由于出版社因追求码洋增长或提高上架率而向书店盲目发货,或者由于书店基于各种原因而盲目订货,在书店形成大量存货,造成库存转移,无法向出版社正常结算;有些规模较大的书店把销售获得的现金用于多种经营,把本该支付给出版社的资金挪作他用,拖欠对出版社的正常还款;有些书店由于恶意打折或不正当竞争,利润大幅下降甚至亏损,有的因同业的恶性竞争而导致垮台,造成自身以及其他书店都无力偿还出版社的书款;更有些书店存在恶意欺诈,骗取出版社的图书,销售获款后逃之夭夭。诸如此类的事件越来越多,造成了出版社与书店之间的诚信危机。出版社不能及时得到回款,就面临资金周转困难,反过来挤压印刷厂,拖欠印刷厂的印制款或者拖欠纸厂的货款。印刷厂辛辛苦苦为出版社印制,搭人搭物搭钱却不能及时得到印刷费用,致使有的印刷厂干脆采取与不法书商勾结加印进行销售的方式取得回报。同时,这种行为又冲击了市场,影响了出版社和规范经营的书店的利益。如此一来,整个图书出版供应链条出现了混乱和断裂,出现了诚信危机。更为严重的是,现在随着新华书店的改制,产权出现了多元化,原来单一的国有体制变成了混合所有制,原来认为新华书店无风险的观念在混合所有制下将会被打破,出现了对“新华书店”信任的危机,这使出版社的经营活动遇到更大的风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