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勇为文友鼓与呼,乐为书友唱与和
作者:王新民
三、为《<秦腔>大合唱)合唱
“接人民社校对人员电话,说印刷厂发的《{秦腔)大合唱——真假贾平凹书衣随笔》不全,缺上海篇,遂电告印刷厂予以补发;打电话给张海潮主任说拙作三校及照片情况,张望再找些照片,于是打电话给木南和孔明请他俩帮忙。由此可见一本图书是众人合作而成的,凝聚了出版者的心血和智慧,可谓众手成书,因此是值得珍惜的。”这是我于2006年8月某天在博客上写的一段话,反映了《<秦腔>大合唱——真假贾平凹书衣随笔》出版过程中编校人员——书友们的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精神,至今想起来仍历历在目。
《<秦腔>大合唱——真假贾平凹书衣随笔》一书的责任编辑张海潮是贾平凹的老乡老同事,也是全国优秀编辑。他在编辑《<秦腔>大合唱——真假贾平凹书衣随笔》的过程中既重乡情友情,也严肃细致,一丝不苟。在对《(秦腔>大合唱——真假贾平凹书农随笔》初复审后,他写出了审稿意见,不仅对书名(由“秦腔>大绝唱——真假贾平凹书衣随笔》改为现名)、文字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而且就随文图片的选用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比如与文字无关的或质量一般的不用,同类人物或活动照片少用。为弥补人物活动照片不足而同意作者选用一些有关的书影,不仅使全书图文并茂,而且书卷味浓郁。
书前的彩色插页原来并没有考虑,是后来想出彩才补上的。但为寻找出彩的照片却下了功夫,前后找了成百幅照片,反复筛选仅用了十几幅。张海潮和该社的副编审张孔明在电脑上反复比较选择,仍不尽如人意。在张海潮的提议下,把朋友手中的《秦腔》收集起来,孔明用数码相机照了数十张,最后几乎百里挑一只选用了一张。在对他们的辛劳不好意思的同时,心中却十分敬佩他们的敬业精神。
美编周国宁设计封面也是精益求精,在占有相关资料和酝酿构思的基础上,周国宁在文字三校的时候才郑重地拿出设计稿,但他仍不满意,反复征求作者、责编和其他美编的意见,进行了反复的修改,光书名究竟用什么字体,就对比了几十种;同样,封底上的陈思和教授的评语,选用什么字体,用多大的字号,也是变动了多次才成就如今的效果。
美编易玉秦设计内文版式也是如此,虚心听取相关人员的意见,使得前后两部分内容的字体字号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达到和谐。由于随文插图近百幅,给设计造成较大工作量,易玉秦在数次调整调换图片的同时,不厌其烦,反复给印刷厂讲解如何排得漂亮一些、与文字协调一些、整体美观一些。
笔者虽然做过编辑,但在《<秦腔)大合唱——真假贾平凹书衣随笔》的编辑出版过程中,又学到了或重温了不少东西。如今归纳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其次是一丝不苟的认真精神;再次是精益求精的卓越精神。正是在这些精神的照耀下,《<秦腔>大合唱——真假贾平凹书衣随笔》才得以问世并受到读者的好评。
(作者单位:陕西省新闻出版局)
(责任编辑:关迎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