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书评三十六计
作者:潘国彦
鲁迅对《文选》和《古文观止》一类选本作了深刻的评析。他认为“选本可以借古人的文章,寓自己的意见”,“读者虽读古人书,却得了选者之意,意见也就逐渐和选者接近,终于‘就范’了。”他还指出:“读者的读选本,自以为是由此得了古人文笔的精华的,殊不知却被选者缩小了眼界。”他在别的文章中还曾指出,所谓选本其实只是反映了选者的眼光,如果读者不加省察,就是让选家牵着鼻子走了。这个意见对于我们阅读各种选本是极有意义的指导。
*如何介绍丛书?这与单篇本的书评又有何不同?且看名家的大手笔。
陈原写了《读〈文学小丛书〉有感》和《写在〈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刊行之际》两篇书评。两篇文章角度不同,前者是从编辑、出版工作着眼而展开,指出“文学小丛书”的选目标准和读者定位,以及如何定价,等等;后者更多地指出出版这套“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意义所在,认为出版这套书对开阔视野、启发思考将发挥很好的作用。陈原评价“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选录是严谨的,原著是有代表性的,译文是认真的”,同时也指出在序跋、索引、注释等方面还不尽善。这是一个出版家负责任的介绍,是读者乐意接受的。
*对翻译作品的品评,着重点与原创作品有些不同,其重点首先在于译作的“信”,然后才有“达”与“雅”。
茅盾对伍光建译的《侠隐记》的评介就是这样的。伍氏是我国早期的翻译家,主张根据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将外国作品以意译方式介绍进来。他的译作的特点在于有删削而无增添,用白话文译出,简洁明快,在语境上还原原著,是紧张处还它紧张,有幽默处还它幽默,因此这个译本人人爱读。这样的书评不仅限于介绍原作内容,还涉及翻译的方法,可以给人以启示。
*书评不仅要评论图书,有时还必须介绍和评论原书的作者,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知人识书”。
胡愈之写的《人民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介绍〈韬奋文集〉》就是这样一篇好文章。书评者通过韬奋的主要经历,介绍了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自传体文集、政论、随笔、杂感和国外游记等,说明韬奋的人格和文章具有吸引人、鼓舞人的巨大力量。胡愈老是韬奋的战友,1931年与韬奋共同主持《生活》周刊,1932年又推动创办生活书店,对韬奋精神有深刻的了解,由他撰文介绍,自然当行出色。
*评介刊物也是书评的一种,书评作者需要一种宏观的把握和对刊物关爱之心。
巴金写了一篇《致〈十月〉》的文章,对大型文学刊物《十月》作了热情的评介,并提出了热切的期望。他深刻地指出:刊物是通过发表作品为读者服务的,编辑是作家与读者之间的桥梁,编辑工作要慎之又慎,有权不可滥用。这些意见都非常重要。
*书评不好写,批评性的书评尤其难写。如何公允地指出缺点,又与人为善地给予帮助,这需要书评作者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学术水平。
臧克家写了《从〈新编唐诗三百首〉说起》就是一篇批评性书评。他指出,这本《新编唐诗三百首》打着“古为今用,政治第一”的旗号,把清代蘅塘退士的选本《唐诗三百首》几乎弄得面目俱非,新选本将旧选本的作品砍去三分之二,新补入的作品在艺术性方面却不甚高。新选本所谓对“政治第一”的理解是片面的,完全脱离了历史;对“古为今用”的理解也太狭窄,太直接,结果用二流作品代替流传已久、深入人心的佳作,弄得全书不成样子。书评批评得很重,但有理有据,令人折服。
*书评的功夫有时在书外,书评者可以“借题发挥”,讲述自己的思想和学术观点。
李一氓写的《读〈中国历史地图集〉》一文就是如此。地图属于技术类工具书,作者评介这本书重点不在地图本身,而是批驳了国内外对出版这套地图引起的错误思想和谬论。其一是批驳国外指责中国人“领土野心论”,其二是批驳国内的“少数民族政权外敌”论。通过评论,明辨是非,澄清事实,维护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领土完整。
*针对书评著作写书评是一件很难的工作,除了对原作的品评,还应提出自己对书评的理解。
常风写于1935年对于萧乾所著《书评研究》一书的评说就很有见地。他提出:“书评不是谩骂,不是捧人,不是吹毛求疵,不是痛快淋漓发挥自己的意见,不是引经据典炫示自己的渊博……他有更伟大的、更庄严的使命,写书评也不是一件易事。写的人须具有‘平衡的心’,他才能得到正确的欣赏和公平的评价;他须有正直,诚恳,严肃的态度;他还须具有渊博的透彻的知识,不偏颇的欣赏能力——这样才可以作一个理想的书评家。”此文写于70年前,作者对书评提出的意见至今仍很有参考意义。
三、写好书评的几点思考
以上摘引了名家如何写书评的若干范例,从中可以看出书评的立意、结构和不同的表达方式,给我们后学者提供了许多的启示。从学习名家的书评中,笔者对写好书评有几点思考:
第一,书评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据笔者理解,就是弘扬优秀文化,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同时批判错误思想和学术观点,引导读者“知书识理”。
第二,为此目的,书评者自身必须努力学习和力求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与时俱进,努力提高思想、学术水平,“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决然不行的。
第三,必须以公平、公正的学术良知对待所评的书刊。摒弃名利之心、亲疏之别、门户之见,还作品以本来面目。
第四,书评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必须坚决克服公式化、概念化倾向,反对穿靴戴帽,避免简单的“三段论法”(一概括内容,二夸饰优点,三轻言不足)。力求一书一品,富有个性。
第五,讲究词章,“写谁像谁”,防止千篇一律。文章要有灵气,能引起读者兴趣。
第六,知书须知人。对原书作者应有一定的了解。如此,对作品的风格、特色才有生动的描写,也能写出书里书外的故事。
第七,忌用绝对化评语。如“首创作品”、“填补空白”之类词语应当慎用。
第八,举一反三,扩大知识面。书评不必拘泥于所评之书,作者应尽量向读者提供新的信息、新的相关知识,提高书评的含金量。
参考文献:
伍杰,徐柏容,吴道弘. 中国书评精选评析.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单位: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
(责任编辑:关迎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