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理论创新是编辑学学科建设的灵魂

作者:薛 楚




  2006年12月25日至26日,中国编辑学会在北京召开编辑学理论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编辑创新与编辑学理论研究。来自全国出版界、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二十余人与会,交流研究情况,探讨理论创新,共商科研课题,展望新年气象。中国编辑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德有主持会议,桂晓风会长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编辑学是中国人在当代首先提出的,有鲜明的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应该珍视这一理论创新成果并大力发展;二十多年来我国编辑学研究取得很大的成绩,要充分肯定并认真予以梳理和总结;继承和创新是民族文化生生不息、不断向前的“两个重要轮子”,编辑学研究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要联系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从更长的时间段和更广阔的空间,从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积累、传播、传承、发展的高度,对编辑工作的功能和地位进行再认识;要围绕“三个提高,一个服务”(即提高编辑界的文化责任感,提高编辑产品的文化含量,提高编辑人员的文化素养,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服务),以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编辑工作的现实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编制编辑学研究的中长期计划,确定2007年的重点研究课题;要深入改革开放实际和编辑工作实际,进一步端正学风,改进方法,组织多学科协同和“官、产、学”相结合的复合型的研究队伍,组织对重大课题的攻关和专题调研,重视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重视运用网络和数字技术等新手段,重视比较研究,显著提高理论研究的集成度和有效性;要把编辑规范研究和教材建设放在重要地位,更好地发挥理论研究对行业自律和人才培养的引领和支持作用;要更好地构建编辑部门、高等学校、研究院所三支主力队伍在理论研究中的互补关系,并充分发挥《中国编辑》等专业期刊的作用;要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和新闻出版局长会议精神,在管理机关的指导下,保持指导思想的稳定性和主要工作的连续性,锲而不舍,持续奋斗,力争取得更好更多的研究成果,并加强对成果的应用和宣传,在实际生活中更鲜明地表现出学会的价值和作用。与会学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未能出席会议的学者,提交了论文。本文就会议研讨的主要问题和观点概述如下。
  
  一、关于编辑、编辑理论创新
  
  邵益文先生认为,编辑活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活动。出版创新主要是内容创新,说到底是编辑创新。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编辑创新当然也是出版创新的中心环节。创新靠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出创意。编辑创新,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为此要推进编辑理论创新,加强编辑学学科建设。编辑创新离不开环境因素和自身因素,因此编辑要做到胸怀全局,心系读者,背靠知识,面向市场。编辑创新和编辑学的学科建设关键在于切实加强领导和有计划地开展编辑学的学术研究活动。
  徐柏容先生认为,编辑创新的要素,主要可归纳为主体要素、体制要素和环境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编辑人员这个主体要素。编辑创新主体应具备的素质素养:一要有健康的心理;二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且多才多艺;三要有丰富的编辑经验;四要有善于观察思考的能力;五要有科学的创新思维。此外,还需要某些体制要素和环境要素。
  郑惠坚先生认为,编辑学研究要与时俱进,创新理论思维,不断关注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吸取新成果。这是编辑学学科建设的需要,也是用创新理论指导编辑实践的需要。编辑学会应继续引领研究者深入研究编辑理论,获得更多新成果,从创新角度编辑出版一批编辑学专业教育的教材。
  
  二、关于编辑学学科建设
  
  1.编辑学特点
  王振铎先生认为,具有传统特色、新兴学科、国人首创是编辑学的三个特点。编辑学诞生于现代社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时代要求;编辑学贯穿于古今中外一切传播媒体,是一门原创性、综合性极强的基本学科。在多媒体发展的今天,编辑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对一切新老传播媒体的发展都具有不可或缺与不可替代的作用。
  2.编辑学与出版学的关系
  阙道隆先生认为,从整体说,编辑学是一门独立学科,它和出版学的关系是交叉关系,不是从属关系。编辑学和出版学的区别是:(1)编辑活动、出版活动并不是同步产生的。先有编辑,后有出版。(2)编辑活动、出版活动的性质和社会功能不同。编辑活动是文化活动,其基本社会功能是传承社会文化。出版活动具有文化和经济的双重属性。(3)编辑学、出版学的学科性质不同。编辑学主要属于人文社会科学,是文化传播学的分支学科。出版学则跨人文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两大领域,是一门综合学科。(4)编辑学、出版学的研究范围不同。编辑学主要研究文化产品的精神生产过程。出版学则要研究文化产品的精神生产过程、物质生产和营销过程。编辑学和出版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出版学分支学科的编辑学应改称书刊编辑学或出版编辑学。而编辑学则应突破出版传播的界限,研究各种传播媒介的编辑活动,以建立普通编辑学为最终目标。
  赵运通先生认为,编辑学作为独立的一门应用科学,既有鲜明的实践性,又有无比广阔的前景。经过努力而形成的学术理论体系,应是科学阐释并指导不同传媒编辑实践的基础理论、基本原则和方法论。
  3.电子编辑学研究
  林穗芳先生认为,编辑学研究的重点逐渐转向电子编辑学,这是国际编辑学研究最近20年的一种发展趋势。我们对电子编辑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起步比西方晚,至今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所以需要加强。编辑学不仅要分部门、分媒体进行研究,也要进行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开展跨文化的比较编辑学研究,更多地了解国外不同的编辑学派的理论研究成果,将使我国的编辑学视野更加开阔,内涵更加丰富,编辑学各个领域的学术研究水平上升到新的高度。
  4.编辑学学科建设研究
  范军先生认为,近二十年来,编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为促进学科建设和学术进步,加强对编辑学的研究与评论是十分必要的。总的感觉是,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不少,但真正能积淀下来还比较少。编辑学的内容一般应包括编辑学基本理论、编辑史和编辑实务,就像出版实务不宜作为出版学的理论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编辑实务似乎也不应该作为编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吴培华先生认为,在编辑学学科建设上,需要处理好四个问题:一是确立教学大纲。学科的命名,还是沿用编辑出版学为好,一方面教育部已批准这个本科专业,另一方面它的涵盖面广。二是教材建设。必须尽快确定核心课程,编写骨干课程的教材。三是实践问题。脱离实践的学科建设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四是媒体支撑问题。业内媒体要成为学科建设的有力支撑,多关心和支持编辑学理论创新,促进学科理论水准的提高。
  张海潮先生认为,构建编辑学研究的科学体系,需要在几个层次上进行拓展和创新:一是继续深化研究,探求揭示编辑工作本质与一般活动规律的普通编辑学理论,为构建编辑学科学体系打好理论基础。二是加强应用编辑学理论的研究,探索和建立一系列对现实工作有指导作用的理论。三是拓展对部门编辑学的分类研究,如不同内容出版物的编辑规律、特点与方法的研究。四是开展对编辑学与相邻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为建立开放型的编辑学理论体系提供借鉴和支持。
  孙宸先生认为,编辑学的研究可遵循“先具体,后一般”的发展模式,循序渐进,水到渠成。通过研究各专业编辑学,揭示编辑学一般发展规律,用较系统的各专业编辑学体系促成普通编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当前,应在继续研究出版编辑学的基础上,加强网络编辑学、电子编辑学、科技编辑学等的研究。编辑学不仅存在于出版领域,而且广泛存在于一切与文化传播相关的领域,要扭转编辑学混同于出版学的社会偏见。当出版编辑学自成体系,而其他专业编辑学也逐步完善时,普通编辑学理论体系自然呼之欲出,独成一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