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试论当前我国女性出版物的编辑出版

作者:王海兰




  在当今的媒体出版活动中,女性图书、报刊以及相关的女性电子出版物、女性网站、博客等,占据了整个出版市场的很大份额,因此,关注女性出版物的编辑出版,对研究我国出版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提高出版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女性出版物的编辑出版状况
  
  1.女性出版物猛增热销
  随着社会对女性素质要求的提高和女性在经济上的独立,女性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女性阅读的目的也从获取精神愉悦而更多地转向提高自身素质。为了适应这种需求,围绕女性自身素质和魅力提升等方面选题的图书越来越多,而且热销长销不衰。各种媒体畅销书排行榜中,女性题材上榜率达到3~4成。这些题材当中,有从外到内直接关心女性的,如陕西师大出版社的《风度女人》、时代文艺出版社的《情调女人》等;有关杰出女性的传记类书籍也很多,如花山文艺出版社的“中国历代才女传记”丛书等;男女平等的时代,女性最重要的一项权利就是话语权利,很多出版社纷纷推出基于女性视点的系列丛书,如江苏文艺出版社的“女性新视野”丛书等;另外还有一些有关女性文化和女性文学的图书,如百花文艺出版社的《中国女性文学史》、中国文联出版社的《中国女性文化》等。现实的,历史的,女性自身的方方面面原因,造就了今天这样一个潜力无限的女性出版物市场,女性出版物无论是种类、数量都在出版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分量。
  
  2.女性图书的内在质量有待提高
  现在的图书市场上,女性图书的种类和数量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其影响也在逐渐扩大。这是令人欣喜的,说明关注女性心理、生理、生活、命运以及社会角色的女性文化正在受到社会的关注。但是,分析有些女性图书的选题策划和内容编辑,发现它们还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低俗性。中国封建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某些畸形的女性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女性形象的理解,产生了对女性的偏见。在众多作者眼里,女性就是弱势群体的代名词。相当一类图书都把女性视为弱势群体来对待,所塑造的女性角色都是痛苦的,软弱的,女性处于弱势地位的题材多,反映强者形象的少。这就影响了受众对中国女性形象的正确理解。甚至,还有一些作品,凡涉及女性题材的,就是渲染“一夜情”、“自白书”、“悲情故事”等,严重损害了女性的形象,这些所谓的“卖点”、“看点”实际上是对女性的一种歧视,其结果是图书应有的浓厚文化底蕴的丧失。
  
  3.女性期刊趋同化现象严重,缺乏深层的文化内涵
  从表面上看,目前的女性期刊似乎种类繁多,但细看一下,不难发现这些期刊内容、风格差异不大,趋同化现象严重。20世纪90年代初的《知音》、《家庭》是当时不少女性期刊的模仿对象;而90年代中后期的《时尚》、《瑞丽》等时尚类期刊的成功,马上又引来了一大批模仿者。不少期刊的美术设计、栏目设置、文章体裁、语言风格如出一辙,内容无外乎家庭、情感、美容、时尚,有些甚至连拍摄图片的用光、角度、造型都大同小异。这种趋同化现象反映出创办者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和自主创新的缺乏。近年来,女性期刊的编辑出版还存在普遍弱化理性色彩的现象,分析评论性文章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无关时代与社会现实的风花雪月、闲情逸致的小文章,忽视对女性思想的现实反映和对女性综合素质的培养,忽略女性应有的社会责任,轻视她们对社会生活和文化的深层次思考。这无疑降低了女性期刊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文化品位,使女性期刊内容缺乏文化内涵。
  
  4.女性网络出版物过于商业化
  网络是新兴的大众媒体,正越来越广泛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观察各种大型的综合网站可以发现,它们对女性观众是十分重视的,都不约而同地开辟了“女性”、“两性”、“服饰”、“流行”、“时尚文学小说”等栏目。但这些栏目的策划和编辑往往商业化的痕迹太重,缺乏一定的文化价值和内涵,很少从女性的社会、生活、职业角色等一些深层次的角度去真正地帮助、引导女性和提高女性的素质,更谈不上传播高尚的女性文化。
  
  二、女性读者群体特征分析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发展也把女性推向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前沿,使女性的生活内容和内心世界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女性有了更加自主的生存觉醒和生活能力,并对社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她们也在不断努力学习,想要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以适应社会。作为女性读者,她们有着以下共同的群体特征。
  第一,女性读者更渴望从出版物中汲取知识。相对柔弱的天性和同等的社会发展的要求,使得女性比男性更强烈地渴望从出版物中汲取知识和动力。有关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考取硕士、博士的男女比例,女大于男,女性购买出版物的数量也超过男性。
  第二,女性读者更愿意在书中寻求解决心理问题的答案。社会发展呈多元化趋势,恋爱、婚姻问题也日趋多样化,这些都加速了女性对自身在社会、生活、职业中角色的探讨和思考。由于女性更愿意寻求社会帮助,更愿意依赖媒体的引导和诠释,这就为那些以促进社会问题解决为己任的编辑出版人提供了更多的选题空间。
  第三,女性读者更忠实于读物品牌。随着社会文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女性对出版物内涵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她们会相互传达彼此的阅读信息,评价出版物的品位和质量,不断比较和筛选读物,并最终忠实于自己满意的读物品牌,成为该品牌的忠实读者,甚至积极的作者,直接促进女性出版物的编辑出版。
  第四,女性读者会发挥自身特有的交际优势建构起自发的阅读群体。她们或者通过家庭之间,或者通过同学朋友之间交流阅读体会,品评阅读内容,相互影响,构筑相关的阅读文化圈,形成特殊的阅读群体。
  
  三、对女性出版物编辑出版的几点建议
  
  1.女性出版物要准确定位
  女性出版物必须准确定位女性的需求,满足其多层次的需要。任何以猎奇或无关痛痒的呻吟来打动读者的企图只能是徒劳的。真正的优秀女性出版物要集社会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反映意识形态及女性关心的社会问题;既要提供一定的信息方便读者生活,更要增加其文化含量来提升读者的品位,真正做到关怀女性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如女性期刊的宗旨和核心内容应该是表现女性追求独立自我的完整精神理念,从人的本能欲望、生命的自然冲动中探索女性的心理世界、精神走向以及伴随时代前进中女性的每一次跃动。
  
  2.提高女性出版物编辑出版的内在质量
  出版物是一种精神产品。在新的时代,我们要更广泛地关注和熟悉女性的喜好和需要,更充分地理解女性文化,注重女性文化素质的提高,提供更多更好的出版物来满足女性读者的需求。具体来讲,首先要求我们对女性文化有正确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正确地认识女性、对待女性,平等地看待关于女性的事件,增加以女性为主角的题材,将反映女性题材的作品放到适当的位置。其次还要从把握女性文化的角度关注女性社会热点问题,如妇女参政、妇女与教育、妇女与法律、妇女与传媒,等等,使女性能够自觉地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同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代表女性的立场,深入探索女性社会问题,真正关心和提高女性的知识水准、工作水平和生存技能。可以说,深度的报道,深刻的分析不仅是对女性本体精神走向的关注,而且是对出版物生存的社会基础的进一步夯实。
  
  3.走中国特色的女性出版物编辑出版创新之路
  在互联网沟通了全世界的信息时代,女性出版物的编辑出版不可避免遇到本土化、国际化方面的矛盾。对国外女性出版物的编辑出版理念、经营方式、内容和形式特点,是抗拒还是融合,照搬还是借鉴,是女性出版物编辑出版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要去伪存真,扬善弃恶,走编辑出版中国特色的女性出版物之路,为广大受众传播更多更好的健康与美的女性文化。我们要注意克服模仿国外出版物的商业化运作带给女性出版物编辑出版的负面影响,克服内容上的表面性与肤浅性,精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努力打造文化精品,使我国女性出版物的编辑出版走上既继承民族优良传统又吸纳国外有益成果的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 王红旗.中国女性文化系列丛书.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2] 朱易安,柏桦.女性与社会性别.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 王红旗.中国女性文化大系.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4] 李小江.女性、性别的学术问题.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5] 卜为.媒介与性别.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6] 赵劲.中国出版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
  [7] 罗婷,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与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8] 王周生.关于性别的追问.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9] 余敏.2002-2003中国出版业状况及预测.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
  [10] 荒林,王光明.两性对话.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出版系)
  (责任编辑:耿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