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分析编辑工作新特点探讨编辑工作创新原则

作者:郭德征




  编辑工作与其他工作一样,只有掌握它的特点,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把握它,创新它,发展它。编辑工作同其他工作一样,是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不断发展变化的。现阶段,我国编辑出版工作正处在社会经济大发展和新老体制转换、现代科学技术广泛运用的新形势下,呈现出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特点。因此,分析编辑工作的新特点,探讨创新编辑工作的新思路,就成了广大编辑出版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
  
  一、编辑工作新特点的几种突出表现
  
  现阶段编辑工作新特点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但事关大局、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总编辑工作的新特点
  总编辑作为“编辑工作的决策人、出版社的主要负责人”之一[1],他们所履行的“出版社发展战略的设计师,各项编辑工作的总指挥,不同阶段不同层次选题的总策划,书稿审读加工过程的终审者,编辑责任制度的负责人”职能[2],无论出版体制如何发展变化,都是客观存在的,其地位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因此,研究总编辑工作的新特点,必须放到出版单位的决策层去考察。在当前出版单位普遍实行出版法人负责制的情况下,总编辑工作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是把握编辑导向的职能进一步强化。在计划经济时期,编辑出版任务通常是由上级以计划形式下达的,甚至有时连责任编辑和作者都是上级指定的,出版社主要以完成上级下达的计划任务为目标,总编辑主要是抓好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出版社有了更多的自主权,虽然上级主管部门也有出版工作的总体要求,但更多的是以市场为导向,选题要自己定,作者要自己找,计划要自己拿,以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为最终目标,总编辑必须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读者需求调查、图书结构调整、选题计划制定等策划环节上。这就要求总编辑,一要学会抓工作的主要矛盾,把主要精力放在总体设计上;二要学会用编辑骨干和制度实施业务管理,防止正常工作失控。否则不是忙不到点子上,就是顾此失彼。
  二是协助法人履行职责的角色进一步突出。在传统领导体制下,总编辑是在党委集体领导下自主履行职责的,而在实行出版法人负责制的情况下,总编辑只有把自己的意见变为出版法人的决心,才能实现自己的意图。这就要求,总编辑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自己的角色,自觉把自己放在当好助手的位置上;二要有更高的配合和协调艺术,努力使自己成为出版法人得力的助手。同时,出版法人也要为总编辑履行职责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实践表明,总编辑与单位法人代表能否成为好搭档,直接关系一个出版单位领导核心的形成和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整个团队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要求更高、难度增大、担子更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关注经济效益无可非议,但作为出版社不但要关注经济效益,更要重视社会效益。在选题确定和图书内容取舍的过程中,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矛盾时,特别是处在“打擦边球”的情况下,总编辑往往处于一种矛盾状态,要么坚持原则得罪人,要么随声附和去冒牺牲社会效益换取经济效益的风险,这就要求,总编辑不仅要具有很强的政治敏感性,而且要具有很强的原则性,甚至还要具备自我牺牲精神。
  
  (二)编辑工作的新特点
  随着出版行业转制和现代科技在出版领域广泛应用,编辑工作呈现出四大特点:
  一是策划职能日趋强化。在传统体制下,编辑的主要任务是依据上级下达的出书计划,致力于对已有书稿进行编辑加工,因此被称为单纯生产型的编辑,又有“编书匠”一说,自主策划的成分较少。如今,在图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出版社要想生产出双效俱佳的图书,必须从调查读者需求入手,经过确定选题、寻找作者、组织书稿、编辑加工、版式设计等一系列策划智能含量很高的工作环节,才能实现。而这些环节,离不开编辑及编辑工作。有些出版社甚至连图书定价、发行渠道及宣传用语等,都要由编辑提出建议。有的出版社明确提出编辑要对图书进行全程策划,可见策划已成为编辑的首要之责。这就要求编辑人员必须在个人素质和工作重点上适应这一变化,着力提高自己的策划能力。当然也要注意防止过于强调策划,而忽略编辑加工的另一种倾向。
  二是自主经营意识日益增强。出版社实行企业化管理后,普遍把图书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与编辑个人利益挂钩。编辑把自己负责的每种图书都视为一个项目来经营,这有利于充分调动编辑个人的积极性,但同时也出现了整体协作意识弱化的问题。比如编辑个人单打独斗的多了,相互之间主动切磋互助的少了;在工作中更加强调自我意志实现的多了,互相配合协调的少了;组织联合攻关的难度增大了,以集体智慧打造品牌图书的力度小了。这样发展下去,对编辑的成长和出版社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以及整体效益的发挥十分不利。有鉴于此,必须要求编辑增强协作互助意识,自觉把个人融于群体之中。出版社要力求使编辑个体的积极性发挥出更大的整体效益。
  三是更加关注与个人利益相关的各类矛盾和问题。在编辑绩效与个人利益挂钩之后,编辑不仅自主经营意识增强了,而且较以往更加关注图书的经济效益,当经济效益不够理想时,往往会出现埋怨相关环节配合不够的情况,比如认为发行不力,认为成本、定价不科学,认为分管专业的市场环境不好,等等,甚至产生一些消极情绪。这就要求,编辑人员要多从自身找原因,全面客观地看问题,少一些埋怨,多一些自我检讨,以利改进工作;当然,在编辑管理机制上,也要进行一些适当的调整和疏导,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四是更加迫切要求掌握和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编辑工作提供了更多先进手段和拓展业务的广阔平台。比如运用互联网查询相关信息和资料,要比翻阅纸介资料快捷得多,获得的信息也丰富得多。如果把适合运用图像表现的图书配上光盘,会更受读者欢迎;如果把图书版本同时改编成网上图书和电子读物,可以成倍实现其附加值。目前这种优势已经显现,而且发展非常迅速。这就使得编辑人员更加关注高新技术在编辑出版工作中的应用,使得编辑人员不断更新观念,站在运用新技术、新手段的前列。
  
  (三)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的新特点
  这一特点主要受体制编制、图书市场走势、从业人员身份、用人取向、人才本身价值取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上世纪末相比,编辑人才队伍建设新特点集中反映在对编辑人才的选择、培养和使用上。
  一是在编辑人才选择标准上有了新取向。近年来,许多出版单位对编辑人才的选择,已由过去单纯看编辑的学历,逐步转为既看重学历更看重编辑的能力;已由过去看重知识型编辑,逐步转为更看重智慧型编辑;已由过去看重“博杂”型编辑,逐步转为更看重在“博”基础之上的“精专”型编辑。这些取向主要是针对读者对图书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编辑工作难度越来越大,以及编辑分工越来越细等现实需要的。这就要求现代编辑人必须尽快适应这些取向,努力使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是在编辑人才培养上有了新取向。在培养渠道上,随着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市场日益完善,编辑人才已由过去靠院校输送为主,逐步转为以面向社会招聘为主,这不仅可以拓宽选择人才的空间,还可以实现以岗选人的要求,提高人力资源投入的回报率。随着出版单位转制推进,编辑人才培养目标已逐步由过去以培养学科型编辑为主,逐步转为以培养职业经理人和项目经营人为主。编辑人员不仅要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深厚的业务功底,而且要具有很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很强的经营才能,并能树立长期从事先进文化传播事业的远大理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