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英国报纸总编辑印象

作者:唐亚明




  做报纸的人都知道,不是什么人都能当总编辑的,总编辑这活绝不好干。那么作为老牌的报业强国,英国报纸的总编辑又是如何产生的,他们是如何做好这一关系报纸生死存亡的关键岗位的各项工作的呢?笔者在英国期间,曾采访过多家英国知名报纸的主编(英国报纸总编辑一般只叫主编),对他们的背景、管理、职责等情况算是有个大概的了解。
  
  一、英雄来自何方
  
  英国知名报纸的主编,虽不乏牛津、剑桥毕业的高材生,但大多数主编并不是出自名校,他们都是从报社最底层一步一个脚印干上来的。比如,《泰晤士报》现任主编、澳大利亚人罗伯特·汤姆森便属这种类型。
  汤姆森1961年出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18岁中学毕业后,他加入《墨尔本先驱报》(Melbourne Herald)成为一名送稿生。在那里及后来的《悉尼先驱早报》(Sydney Morning Herald),他成长为一名老练的文字记者。1985年,汤姆森被《悉尼先驱早报》派驻北京,与英国《金融时报》共用一个记者站,这为他1988年正式加盟《金融时报》,成为该报驻东京记者作了铺垫。1994年,表现优异的汤姆森被召回伦敦负责《金融时报》外国新闻部,显示了他在人事管理和编辑方面的出色才能。1996年,汤姆森被任命为《金融时报》周末版负责人。他对周末版进行重新设计和改造,使之成为《金融时报》一周中销量最大的报纸。1998年,在伦敦工作了仅四年的汤姆森被任命为《金融时报》美国版执行主编。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金融时报》在美国的发行量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几乎增加了四倍,从3.2万份跃升到2001年的12.3万份,在美国初步站稳脚跟。
  从这份简单的履历可以看出,汤姆森的新闻经验主要来自实践,而不是学院式的教育。由于在《金融时报》的出色表现,2002年他出人意料地被默多克选定为《泰晤士报》的新主编。在《泰晤士报》工作四年来,他在版式、报道内容上大胆革新,使得这家已经有二百多年历史的传统大报逐渐年轻化、更具时代感,特别是在2003年底,他毅然将《泰晤士报》的开本进行小报化,在全球报界引起强烈反响。小报化后的《泰晤士报》,发行量比原来增长了近一成,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也说明了读者对这项改革的肯定。
  《每日快报》主编克利斯·威廉姆斯曾是个足球运动员,只差一点没当成职业球员,转而投身报界,从利物浦一家周报开始自己的新闻生涯。1971年他加入新闻联合社,当过一段时间的国会记者。1977年,他又应聘到《每日快报》。在那里,他经历了四任主编,并被提拔为特稿主编。1989年,他应当时《每日邮报》主编英格利切之邀,转投该报担任助理特稿主编。在《每日邮报》工作7年后,1996年,威廉姆斯重返《每日快报》,成为该报第三把手。2001年,他被《每日快报》新老板任命为主编。按照曾经与威廉姆斯共事过的著名媒体评论员罗伊·格林斯莱德的说法,威廉姆斯是一位“从轮机房一步一步爬上来的船长”。他是一个出色的操作者,具有高超的编辑技能,精于标题制作和版式设计。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判断一则新闻或一篇特稿的价值,并以合适的形式呈现出来,他靠出色的专业能力赢得同事和老板的尊重。
  定位于下游市场的几家通俗小报《太阳报》、《每日镜报》、《每日星报》、《世界新闻报》(周报)的主编,则均是娱乐记者出身。这当然与这些报社高度重视娱乐新闻、整体风格花哨有关。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主编的学历也并不高,大多是高中毕业后即入行,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拥有很强的组织策划能力。
  《观察家报》 副主编保罗·韦伯斯特在接受笔者采访时介绍了一个有趣现象:在英国报界,现在从编辑部门上来的主编似乎比靠写作上来的要多。在解释这一现象时,他说:“我想原因之一也许是因为现在报纸更多的是重视视觉形象,重视你如何表达,文字反而在其次。”
  
  二、压力不小风格各异
  
  在英国,如果能当上一家知名报纸的主编,那无疑是令人羡慕的。不过,风光的背后,也隐含着常人难以体味和理解的辛酸。
  《卫报》 原主编普累斯顿曾表示,如今英国报纸主编,颇似足球队主教练,时时生活在重压之下,成绩稍不如意,就有被炒鱿鱼的可能。所不同的是,衡量教练能力的是排名,而对一个报纸主编的考核只有一项:发行量。因此,每月10日英国发行稽核局发布各报发行量的时候,是各报主编最为关注的日子。发行量涨了,心中欣欣然;跌了,则忧心忡忡。
  然而,现实却很难让主编们高兴。若以面积、人口计算,英国仅相当于我国一个中等省份。就这么大一个国家,却支撑着二十多家全国性报纸和一千三百多家地方性报纸。其中全国性报纸都集中在伦敦,面向同一市场,因此报业竞争非常激烈。特别是近年来英国报纸读者流失严重,各报发行量持续下滑,报纸主编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笔者采访过的十多位英国大报主编,每天工作普遍超过10个小时。他们一般早上9点上班,要亲自主持每天的新闻、特稿、评论的申报选题会,大部分主编晚上还要值班,亲自决定重要版面的稿件安排,甚至还要做标题。《泰晤士报》主编汤姆森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他平均每天工作超过14个小时,因此连陪家人的时间都很少。《太阳报》副主编沙纳汉表示,他们每天一上班就开始“与时钟赛跑”,报社从早上7点到深夜都像在打仗。
  当然,各报主编们由于背景、个性的不同,在日常工作、采编管理方面也会打上自己的烙印。比如,已经在位十多年的《每日邮报》主编戴克在舰队街(舰队街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曾是伦敦报业最集中的一条街,现在是英国报业的代名词)德高望重,连老板都得敬他三分,他在报社内形成了一种相对比较独裁的管理风格。而《泰晤士报》主编汤姆森为人随和,在管理上也比较宽松。《每日快报》主编威廉姆斯在谈及自己的工作时则表示:
  《每日快报》共有员工240人,但大概只有十个左右的人真正知道我在做什么,我想做什么,因此,我就重点抓住这10个人,依靠他们来开展工作。这10个人包括新闻主编、摄影主编、特写主编、体育主编和我的副主编等,这些人知道什么是我想做的,应该怎么做,并去落实。我自己几乎每天都要写头条标题,这是我的习惯。我想如果你不做头版,那你还做什么呢?因此我总是非常重视头版。至于报纸的内容是怎么定的,我想这和中国的报纸应该差不多。我们每天上午有个编前会,有个特稿会,之后还要开个社论会,讨论社论选题等。11点的新闻编前会是主要的会,重点对当天的报纸进行总结,和其他报纸对比,看看我们有什么不足和特色。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决定为第二天的报纸准备些什么材料,应该跟踪哪些最重要的新闻。那么,什么样的新闻算是好新闻呢?在我看来,有利于促销报纸的新闻就是好新闻,好新闻应该是独有的,人无我有,不管它是关于体育、政治还是财经的,这也是我们每天选择头条的标准。第二次新闻编前会在下午4点,到这个时候,情况可能又有了重大变化,如布莱尔对内阁作出重大调整等,那么我们就需要及时跟进。
  作为主编,最大的压力是你每天都要从包罗万象的众多新闻中,判断哪条是最重要的,放到报纸头条,强化处理。第二天,这条新闻就会成为全国性的话题,这是一种很好的感觉。我享受这份工作,享受与240名员工一起刻苦工作,朝着同一方向、同一目标一起努力。
  
  三、分工明确不问经营
  
  英国报纸内部组织架构主要由四大块组成:广告部、市场营销部、发行部及编辑部。其中编辑部的组织构成是这样的:最高领导是主编(editor),主编下面设有副主编(deputy editor)1~2名,然后是执行主编(managing editor)一名,主编助理(assistant editor)若干。主编助理一般都被授予晚上值班的权力。
  在采编机构上,各报大多以板块(section)为中心进行设置,根据板块设部门,并因板块的变化而调整。以定位于高端读者的《每日电讯报》为例,目前该报的主要采编部门有国内新闻部、国际新闻部、经济部、体育部、评论部、夜班编辑部、周末部、艺术部、摄影部、美工部等。从笔者了解的情况看,另外几家定位相同的报纸的机构设置也大体如此。这些部门中,除主要为要闻版服务的国内新闻部、国际新闻部和夜班编辑部是采编分离外,其他部门均实行采编合一的运作机制,每个部门负责一个板块。部门主编对本板块的采编全面负责,遇有一些特别重要的新闻,才交给要闻版的编辑处理。
  在与各报主编交流时,笔者注意到,许多主编对经营方面的数据并不清楚。这是因为英国报纸采编部门与经营部门分工比较明确,在相对分离的情形下运作,主编只管办报,不管经营。如《每日电讯报》执行主编苏珊·赖安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我基本上不管经营事务。我们报纸的组织架构决定了主编就负责编辑部事务,发行部主任负责所有与发行有关的事宜,广告部主任负责广告业务。我有可能会做的一些事是,如果明天的报纸会有一个特别大的新闻,我就会和发行部主任联系一下,告诉他也许可以多印些报纸。但具体怎么做,还是由他作决定。”
  从这点看,英国报纸主编的工作倒是比较纯粹、比较专业,不用操心报社的柴米油盐。英国同行说,这是保证编辑独立性的重要机制。
  
  (作者单位:深圳报业集团)
   (责任编辑:关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