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编辑应强化作者意识

作者:陈桃珍




  作者是出版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强化编辑的作者意识十分必要。出版工作是出版工作者和作者共同的工作,编辑和作者是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这是对编辑与作者关系的正确定位。在同志式的互助关系中,编辑与作者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提高出版物的质量,为读者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从编辑的角度来说,编辑要时刻把作者放在心上,要强化作者意识。编辑的作者意识蕴涵于编辑与作者交往的整个过程中,也体现在编辑平常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中。
  
  一、发现作者,培养作者,挖掘作者的潜力,协助作者提高稿件的质量
  
  编辑工作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发现作者,培养作者。美国资深编辑格罗斯曾说:“最好的编辑”是“让作者的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著名编辑家叶圣陶先生,就是在编辑工作中以善于发现作者、发表确有前途的新作者的处女作而确立了他“文坛伯乐”的地位与声誉的。很多有名的稿件都是他编辑的,如丁玲的处女作《梦珂》、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的第三篇《暑假中》、第四篇《阿毛姑娘》,巴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施蛰存的处女作 《娟子》,都是他发现并发表在《小说月报》上的。
  除了发现和培养作者,编辑还应该努力帮助作者提高稿件的质量,因为稿件的灵魂只能由作者赋予,而不能由编辑塑造。在稿件的创作过程中,作者始终起着主导作用。进入编辑加工程序时,编辑也不能代替作者,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到稿件中去,不能改变作者稿件的主旨和写作风格,而应该从作者的实际出发,对稿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帮助作者更好地实现写作计划并协助其完善稿件。帮助作者的最好方法,就是挖掘作者自身的潜力,调动作者的全部才华。编辑是稿件的第一读者,又比较了解出版的形势和读者的需求,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稿件,尤其是发现其中的不足,因而有条件帮助作者改好稿件。编辑对作者的稿件还要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才能够给作者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激发作者潜在的才华。通常,需要修改的稿件,是有价值但不成熟的半成品,而修改稿件的主体应是作者本人,只有他才能修改好稿件。有时作者由于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在创作过程中形成某种思维定式,这是可以理解的。作为编辑,就应该帮助作者从自己的稿件中跳出来,尤其要从创作的思维定式中跳出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稿件,修改好稿件。
  编辑还要经常向作者提供诸如编辑方针、编辑意图、读者需求、同类书的出版情况等信息,引导和帮助作者将稿件写得更有针对性、现实性,更符合读者的要求。编辑对待稿件都必须认真审查,多提有益的意见,严防错误的发生。编辑不能以“文责自负”的理由把对稿件把关的责任推卸给作者。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一些著名编辑家激发了某些作家坚定终身写作的信心,一些著名编辑家升华了许多作家作品的境界和品位,一些编辑家的劳动甚至可以影响到作品能否问世,等等。
  
  二、广泛地团结作者,建立作者队伍,与作者交朋友
  
  编辑要从自身工作的实际出发,加强作者资源的开发,无论何种学派与流派,也不管什么单位和机构,更不论年龄大小、是否名人,只要是合适的作者,都要广泛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建立和培养一支自己的作者队伍。依本人多年的编辑实践,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在日常工作中建立作者资源库。资源库中的作者档案应包括作者基本情况、工作单位、职称、职务、专业背景、科研项目、主要著作、联系电话和电子邮箱等,编辑还要不断跟踪作者学术研究的新成果及新著述,与作者保持经常的联系,不断更新和优化资源库,保持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建立作者队伍是一件“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事情。作者不仅是选题的实现者,同时也可能是选题信息的提供者。编辑物色的作者有许多是某学科、领域或行业的专家,他们往往更能把握科研动态、行业发展及现状,了解同行关注的热点及真正需求,提出的选题建议往往更有针对性。如就引进版图书来说,很多作者对国外原作者的学术背景、国际影响以及原书在国外的反响等,往往比编辑了解得更全面,因此由他们推荐引进的图书更有价值。作者同时又是读者,对他们提供的市场需求信息,编辑应该给予足够关注,并作为论证选题的重要依据。当编辑与作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后,作者有时还会主动为编辑推荐新作者,从而使作者队伍不断壮大和优化。作者在营销宣传活动中也可发挥很大的作用。如请其签名售书、举办现场讲座、做电视节目以及在各种学术会议上介绍自己的图书等。对于科技图书而言,还可以开辟专业销售渠道。通过作者在一些行业协会、专业学会的影响和关系,请他们提供专业会议、展览会的信息,或开辟相应图书的专业销售渠道等。这样做,由于针对性强,减少中间环节,可以使图书直接送到潜在的读者面前,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编辑除要发现和培养作者外,还要以热心、诚心、恒心、耐心的服务态度对待作者,为人作嫁,甘为人梯,以此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交朋友。我们应当学习美国著名编辑康明斯,学习他帮助作者的热情和执著,还要学习他对作者的诚恳:陈述意见坦率,观点鲜明,而且态度诚恳,采取商量的态度,不强加于人。这就是他的“沟通的艺术”。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还要对作者的思想水平、知识水平、生活经历和写作潜力等有相当的了解。可以与作者交谈,从作者的谈吐中了解作者;可以通过对稿件的深入分析来了解作者;也可以阅读作者发表过的作品来了解作者。
  编辑和作者交朋友,不仅是在合作的时候,即使暂时没有合作关系,编辑也应该保持和发展与作者的友谊。编辑绝不可以市侩的态度对待作者:作者在创作上成功时便一拥而上,甚至不顾原则去讨好和迁就他们;在无稿件可合作或碰到挫折时,便冷淡疏远,视同路人。成功的编辑出版人金丽红在谈到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时说,出版社和作者签约,版税的确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作者对于出版社的选择是综合考评,不仅仅是稿酬,还要看编辑是否真的懂他的稿件……要做到“做一本书交一个朋友”。
  
  三、尊重作者的劳动,论稿不论人
  
  编辑在面对读者之前,首先要面对作者,面对作者的劳动。对于作者的劳动,应予以足够的尊重。通常有一些情况容易使编辑偏离这个“尊重作者的劳动”的大方向,一是名人、名作家或有人推荐来的稿件受到重视,一般作者和无名人士的来稿常被轻视,其劳动不受到尊重;二是与编辑观点见解相同的稿件受到重视,所持见解与编辑不同的被轻视乃至歧视,自然就不会受到编辑的尊重;三是与通行的“时尚”相吻合的稿件受到重视,对“时尚”持异见的稿件被轻视而不问其是否有独特见解。要克服上述易犯的错误,编辑就要强化作者意识,对作者要论稿不论人,作者的身份高低、作者见解的异同、作者的稿件是否与“时尚”趋同等不应成为对作者的劳动或尊重或轻视的借口,否则就是一种对作者的不公正。例如,名家的劳动固然要尊重,但编辑的责任还在于发现新人,培养新作者,怎么能对一般作者轻视呢?又如,编辑作为文化传播的组织者和中介者,应尊重各种不同意见,让大家展开平等讨论,才能真正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健康发展。再如,有些悖逆“时尚”的声音或许倒是清醒剂,有句话说得好“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样的作者的劳动更应受到尊重。编辑对任何作者都保持人格平等的尊重,不卑不亢,不偏不倚,这既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应有的职业道德。
  
  四、尽力维护作者的正当权益
  
  编辑的作者意识还体现在切实地维护作者的正当权益方面。维护作者的正当权益主要是编辑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规定办事,不仅自己不侵犯作者的权益,而且要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严禁别人对作者权益的侵犯。
  作者的正当权益,在精神方面指作者享有作品的署名权和作品完整性的保护权。对于作者的署名,要充分尊重作者的意见,署本名或署笔名;多作者的排列顺序等都应该由作者决定(为避免日后纠纷,应请作者签字),编辑不能随意予以更改。对于稿件的编辑加工,编辑一般限于文字修饰和技术规格的统一等方面,如果属于观点、大的结构等方面的改变,应由作者自己进行,或征求作者书面同意后由编辑人员进行。
  作者的正当权益,在物质方面是指出版物必须取得作者授予的出版权,并按照合同确定的标准向作者支付稿酬。编辑人员应督促有关部门按照合同标准支付作者稿酬并寄赠样书。决不能压低稿费标准,瞒报印数,侵犯作者权益。否则,不仅为我们的职业道德所不允许,也失去了作者对编辑的信任,甚至引起纠纷和诉讼。
  
  参考文献:
  [1]周奇.编辑主体在审读加工过程中的创造性作用.出版科学,2003(2).
  [2]张毅颖.试述编辑与作者、编辑与读者之间的关系[EB/OL].新闻出版印刷网,(2004-03-26) [2004-04-11] http://www.nppn.com.cn/asp/learninggarden/thesis/16.htm.
  [3]梁虹.重视出版社作者队伍建设.出版科学,2005(5).
  [4]阙道隆,徐柏容,林穗芳.书籍编辑学概论. 2版.沈阳:辽海出版社,2004.
  [5]朱胜龙.现代图书编辑学概论.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6]张才明,杨文华.现代编辑学概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7]李频.龙世辉的编辑生涯.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学院报刊系)
  (责任编辑:关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