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电子书来了,传统出版还能走多久

作者:王亚民




  传统出版是什么?传统出版就是以纸质图书为主体的出版,就是以纸介质的形式,大量从事教学用书出版和专业、大众出版。我们这个行业里,大多数人都是从事传统出版的,一参加工作就与书打交道,在夜晚橙黄的灯影下,翻阅那一页页散着墨香的图书,心中有着说不出的充实和满足。对编辑这份工作有着一份深深的情感、一份深深的眷恋。最近,人们都在讨论一个话题,就是数字化、电子书的话题。有人对此感到深深的疑虑,认为自己长期从事传统纸质图书的出版,面对着汹汹涌来的网络出版、电子出版的冲击是不是感到危机四伏?是不是传统出版业也像曾经辉煌过的物资行业、外贸行业一样,不再是所谓的“朝阳产业”,而已经日薄西山,走到了它的尽头?
  
  一、电子书,传统出版的噩梦
  
  毫无疑问,现在以纸介质为代表的传统图书,仍在出版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数字出版势不可挡,电子书作为一种新的书籍形态,与传统的印刷书籍相比已展现出它的独特魅力。那么,电子书究竟是什么呢?电子书就是内容以数字化形式储存的图书。电子书既可以通过手持阅读器浏览,也可以在计算机屏幕上阅读,它不仅能展现纸书上的文字、图片内容,同时还可以附带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内容。
  电子书在资源的利用方面,不需要纸张、油墨;在物流方面,不需要运输、库存,不需要物流费用,库存永远充足;在加工制作方面,数字内容的更正、修订、改版易如反掌,不需要重新出胶片、打样、输出、装订等繁琐过程。这样,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同样的内容、同样的信息,其价格只是传统书价的零头。
  电子书检索异常方便。人们在阅读纸质图书的过程中,常常为了一些难解的词语、难懂的内容,查阅大量的工具书,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电子书则可以通过关键词的查询,迅速快捷地找到所需内容。
  电子书的出版将完全摒弃传统模式,完全实现网上发行,使信息在虚拟世界中流通成为出版的一种形式,数字出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产业;而纸质图书的出版,在造成森林资源浪费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电子书的出版,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需求量不大的学术著作也有出版的可能,绝版书也有重见天日的机会。许多工具书,采用数字出版可以不断地更新内容,就像软件一样通过网络升级,得到最新的版本。
  电子书的出版,使阅读空间充分拓展。读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无论想看什么书,都可以从网上下载或通过网络订购,还大大减轻爱书人携带书籍的辛苦。
  数字出版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电子书的逐渐成熟,正日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阅读习惯、消费结构和认知取向,这些变化会给传统出版业造成致命的打击。这种打击之所以致命,关键就在于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书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出版形态,获得更加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而许多传统的出版方式将逐渐被淘汰。网络时代的出版业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出版的观念,将来的出版真的要迈进一个新的时代,那将是一个告别纸与笔的时代。
  到那时,纸质图书将变成前朝遗老,其实用功能逐渐下降,更多的则是陈设和艺术功能。那时,纸质图书则成为收藏者的目标、艺术家的陈设、怀旧者的寄托。当然,极个别的图书门类,譬如画册、低幼读物,还是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但它们不会成为阅读的主流。如此看来,纸质图书的境遇实在是有些不妙了。在网络时代,传统出版业的从业人员,如果仅仅埋头于纸质图书的组稿、埋头于教材教辅的加工,而对鲜活的网络无动于衷,面对数字出版对纸质出版的冲击,面对教育出版领域教材教辅的电子书逐渐取代或部分取代纸质图书的现实,没有应付措施,缺少有效办法,不去积极开拓新空间、新领域、新产业,那么,危机和噩梦就真的已经来临。
  
  二、传统出版,你以为你是谁
  
  出版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传统出版业正经历着阵痛,面临着一场噩梦。更多的人则是坐井观天,依然把出版业当作一座挖不完的金矿。大家不要忘了,现代社会是用经济来说话的,谁的经济实力强,谁就拥有更多的话语权。经济实力的大小、强弱,主要表现在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水平上,以及企业是否具有长久的、巨大的效益增长空间上。
  据新闻出版总署计划财务司的统计,2004年全国573家图书出版单位的资产总额不过是504.4亿元,一家出版社平均不足1亿元的资产。而7家涉及互联网业务的网站——新浪、搜狐、网易、盛大、九城、TOM、腾讯,却无一例外是中国内地在海外以及香港上市的公司,总市值是73.9亿美元,折合为人民币是613.4亿元。这7家上市公司的“年龄”,加在一起还没有商务印书馆的“年龄”长。这种数字的对比,从一个角度说明,这7家网站的经济实力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增长,得到投资者和市场的追捧,得益于观念的创新,得益于数字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得益于对数字化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反观五百多家出版社,绝大多数是经营传统出版业务,观念陈旧,缺乏对数字技术开发和应用的敏感性。所以,除三分之一的出版社尚有一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外,余者则苦苦挣扎在生存线上,遑论其他。
  遗憾的是,我们大多数传统出版从业人员认为出版社才是内容的生产者,电子书供应商不过是空壳而已,需要出版社的内容去充实。其实,这种观点早已过时了。信息时代永远是“内容为王”,谁掌握了内容谁就是胜者。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谁对内容具有更强大的集约整合能力,谁就拥有更强的市场控制能力,谁就是数字时代的“内容之王”。因为,互联网的发展彻底打破了传统出版业条块分割、地区垄断、渠道不畅、资源和经营分散的状况,数字出版的自由开放、海量存储、传输快捷、检索方便等特点,决定了在数字时代,不会出现那种一个出版社靠几十种图书或上百种图书,就可以过“小康生活”或“独霸一方”的局面。
  以电子书出版为例,目前四大电子书出版商——北大方正、书生公司、超星、中文在线,由于很早就进入了电子出版领域,已经形成了较强的对图书资源数字化整合的能力。虽然,它们不是传统的出版单位,不具有图书资源原始积累的优势,但经过五六年的努力,它们将五百多家图书出版社、一百二十多万种图书资源进行了数字化整合集成,成为中国电子书市场的主导力量,已经占据了全国电子书市场90%以上的份额。众多的出版社,在这个图书资源数字化整合集成过程中,充当了图书资源提供者而不是控制者的角色。它们不懂得,在现代社会中,谁对内容整合具有能力,谁就拥有市场的控制能力,谁就是数字时代的“内容之王”。
  数字出版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是人才。过去,大量优秀的专业出版人才,几乎都集中在传统的出版领域,真正从事数字出版的多是IT业人士。这样,就使得数字出版无论是内容,还是包装、推广,都呈现出一种“技术化”、“边缘化”的特点。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专业出版人才进入数字出版领域,也有极个别的传统出版社对数字出版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大量专业出版人才的进入、传统出版社的参与、产业的逐步成熟,都有效地促使数字出版从“边缘”走向“核心”,同时,数字出版的产业链更加清晰,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更加专业。曾几何时,传统出版社在编辑人才方面,与新兴的数字出版企业相比有着明显优势,但这些出版社墨守成规,没有跟上数字技术的发展步伐,把先前的优势转化为胜势;它们安于现状,像一只井底之蛙,永远也不想跃出深井去望云卷云舒的数字化蓝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