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及其他

作者:柳斌杰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化生产、传播、消费的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文化的价值在人类创造文明历史和追求各种生活目标中凸显出来。以文化价值为灵魂,以科学技术和现代传播载体为支撑,由文化创意、文化产品制造、文化传播、文化消费、文化服务、文化交流所构成的产业链已经形成,世界文化的现代化和工业化已经走上了快车道。实践证明,文化产业不仅是建设先进文化的物质基础和重要途径,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门类。以2004年为例,在美国,文化产业已经占当年GDP的21%;在日本,文化产业已经占当年GDP的18.5%;在韩国,文化产业已经占到当年GDP的15%。在一些国家,文化产品已经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由此可见,文化产业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精神文化成果,而且会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
  
  一
  
  中国的文化产业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快,势头好。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作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决策,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历史机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我们完全可以相信,文化产业一定是中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文化产品一定会成为居民消费的新热点。
  1.从生产的角度看,文化产业将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我国各族人民勤劳、勇敢而又聪明,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很强的文化创造力。这些资源和能力,一旦与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相结合,就会创造出新的奇迹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产业逐步迈开了新步伐,从业人员之多、产业进步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据2004年有关调查表明,我国的出版业、报刊业、电影业、广播电视业、音像业、印刷复制业、广告业、旅游业、演艺业、网络传播业等文化产业的总产值已达到1.2万亿元人民币,加上由此带动的基本建设、机电设备和相关服务,总产值在2万亿元人民币左右,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在创造财富和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上作用巨大,是新兴的支柱产业。
  2.从技术的角度看,文化产业是高新技术的前沿产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的每一个进步不仅创造了文化,成为文明的标志,而且推动了文化生产和文化传播的革命。互联网技术、电子技术、光储存技术、计算机技术、移动通讯技术、动漫制造技术等等,在文化产业中被普遍使用,提升了文化产业的技术含量,使文化产品的制造和流通进入了大工业时代。高新技术和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使文化的增加值成倍上升,一部电影、一个信息、一款游戏、一种书报刊、一次运动会,创造亿万收入的例子,已经比比皆是。高新技术进入文化产业,已经催生了新的文化产品,使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大大超过其他一些产业,统计表明,高新技术文化产品的品种年增加60%以上,产值年增长30%以上,等等。
  3.从投资的角度看,文化产业是投资回报最好的行业之一。当代社会各种产业利润主要是依靠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来实现的,而文化产业正是自主创新和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门类。加上政策因素和市场因素的作用,文化产业的资本盈利率比较高。所以,文化产业成了吸引资本的一个高地,国家投资者、企业投资者、民间投资者、国际投资者都争先恐后地进入这个投资领域,“文化是个好生意”已成为经济人士的共识。文化产业方面的投资热将会长期存在,一定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带动经济持续增长。
  4.从消费的角度看,文化产品成为与日俱增的消费热点。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衣食住行的问题解决了,就会追求精神消费,在文化生活上提高质量成为自然需求。据我国十个城市调查,最近五年社会和居民文化购买力超速发展,文化产品消费增长超过物质产品消费增长16个百分点,特别是教育、培训、旅游、通讯、信息、文化娱乐等精神消费增长更是惊人,带动了相关文化设备(电视机、计算机、音像播放机等)的消费,现在的文化消费市场大约为2万亿元人民币。专家预计五年内会达到4万亿元人民币以上。而国际文化市场,也是中国文化产业的进军方向,有广阔的前景。国内外两大市场正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支撑国民经济增长的潜在力量。
  显而易见,文化产业所具有的生产、技术、投资、市场等几个方面的优势,决定了文化产业必然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东部还是中部、西部,都可以抓住机遇,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大有作为。
  
  二
  
  文化产业的确立,不只是承认文化生产能创造物质财富、扩大消费市场和增加国民经济总量,更重要的是标志着文化是一种社会生产力,文化生产、流通、消费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有利于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市场格局。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文化不再仅仅是精神生产活动,而是成为独立的产业部门,开始由政府办文化走向社会办文化。在许多领域,国资、民资、社会资本、外资都可以投资兴办文化产业,文化投资体系多元化,文化市场主体公平竞争,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这有利于打破文化资源垄断,解放文化生产力。
  2.文化生产工业化。产业化的本质特征就是用工业化的方式生产文化产品。几千年来,文化生产都是手工劳动,即使某些环节使用了机器生产,也仍然没有摆脱手工劳动、自由职业的基本模式,自创、自产、自销占主导地位,缺乏现代产业的设计、加工、流通的商业模式和市场中介的参与。产业化就引入了大工业的模式,使文化企业的规模、运行、流通环节,都可借鉴工业的成功经验,迅速壮大起来,培育出跨国的文化企业集团。
  3.文化经营市场化。主体多元化和生产工业化,资本、产品、消费都必然通过市场找到自己的价值。资本要增值,产品要销路,消费者要选择,这就打破了计划配置资源的框框,进入市场竞争,文化经营就真正实现了市场化,为卖而产,在竞争中发展。
  4.文化竞争国际化。资本和产品的流动,开拓了国际市场和国际竞争领域,这在其他领域已经实现。而文化跨国传播也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过去我们由于不承认文化是产业、是产品,所以没有进入国际竞争,仅仅叫对外宣传。这种错误认识导致我们的文化缺乏国际竞争力。现在发展文化产业,就要立足两种资源、两种市场,运用我们五千年的文化积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的名牌文化产品,进入世界文化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三
  
  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不只是在增强经济能力和改变文化生产运营模式上带来新的热点和亮点,在创新经济理论方面也有它的历史意义,对传统经济理论是一个挑战。
  1.资本问题。知识是不是资本,这是确定知识经济和知识分子劳动价值的关键点。传统经济理论认为资本只有两种:一种是货币资本,一种是自然资源(土地、矿山等);形式上也只有两类:一类是不变资本(投在机器、设备、原材料上的货币),一类是可变资本(用在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方面的货币)。劳动力不是资本,那么劳动力的知识也不是一种资本,这正是长期否认知识分子价值的理论根据。文化产业的确立则突破了这一理论。第一,文化产业是知识经济的类型,在这里知识变成了资本。就像工业社会货币是主要资本一样,知识经济社会最主要的资本就是知识。第二,知识要素成了文化产业的核心生产力,因而它作为资本要素参加了生产和分配。第三,知识分子的劳动在产业化的运行中实现了它的市场价值。这就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