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第一着棋走什么
作者:王德有
中国编辑学会是一个学术性团体,它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编辑学科的理论建设。可是我们进行理论建设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无可置疑,自然是指导实践,服务行业,推动编辑事业的发展了。
编辑事业要发展,编辑理论也要发展。发展靠什么?靠人。只说靠人还不贴切,应该说靠有积极性、主动性,有能力、水平和创造活力的人。也就是说要靠人才。没有人才,就做不出我们理想的事业。有高水平的人才,才能做出高水平的事业。事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这是一个常识。人才的问题不解决,事业就不能快速发展,更不能持续发展。
当然,人才不是理论推导出来的,是从实践中锻炼出来的。不过有没有理论的指导,人才培养的效果、人才成长的速度、人才使用的方式方法,却大不一样。这正体现着理论的价值。
那么,我们的编辑人才理论是不是已经成熟了?是不是已经达到了指导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这个断语我不好下,既不好说“是”,也不好说“不是”。我只能说,我们的学会做了大量的探讨工作,已经有了不少颇具价值的建树。我还得说,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还在实践中探索,正在摸着石头过河。
我举一个很简单的实例,大家自然就会明白。
出版系列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应该说对培养、选拔、激励、成就编辑人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1986年正式实施以来,已经20个年头了。起初有个《出版专业人员职务试行条例》,其中讲到评审办法、各级编辑职称的岗位职责和评定条件。应该说,这便是编辑人才的一个评价体系。这个体系执行了10年。1997年我们又出了一个《关于开展1997年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其中附有一个新制定的《出版专业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试行办法》,原先的《条例》虽未作废,但实际上已降为参照材料。《办法》与《条例》出入很大,说明我们的人才评价体系有了较大的变化。2002年,我们又将初、中级职称的评审改为考试。“评”与“考”,一字之差,实际上却是两个人才评价体系:“评”的衡量标准主要在业绩,同时看水平和能力;“考”的衡量标准主要在智能,是要看编辑人员的学识能力和水平,与业绩无关。也就是说,从初、中级职称评定由“评”改“考”开始,我们在编辑人才的培养、选拔、激励、确认中使用着两个评价体系。
我们人才评价体系的制定、变化和转换,应该说都有过相当深入的理性思考,不过这些思考大都是在实践中为了推进工作进行的,尚没有抽取出来进行系统的研究,没有进行理论的分析和理论的总结。正因为如此,实际工作就不能不出现矛盾,就不能不向我们反馈种种疑问。比如,究竟什么是编辑人才?究竟什么是评价编辑人才的科学标准?究竟什么是评价编辑人才的科学方法?培养编辑人才的科学途径是什么?培养编辑人才的科学方法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直接关系到我们从业人员的努力方向,直接关系到我们专业队伍的建设方向,也直接影响着编辑出版工作的成效,直接影响着编辑事业的发展。可是,时至今日,我们还没有给出理论上的回答。因此,我不能不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必须把编辑人才理论的研究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这是大事,是急事,应该赶紧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