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找回书籍设计的创作热情
作者:李庆伟
中国的书籍装帧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发展非常缓慢。到了近代,中国的书籍设计受到外来的影响,才有了里程碑式的改变。从清末到五四运动,中国的书籍设计观念和形式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和影响,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当时鲁迅的“拿来主义”,正是“新文化”挑战“旧文化”的生动写照。作为文学巨匠的鲁迅,他对美学、艺术及书籍设计也很有兴趣,不但积极地引入西方优秀的书籍设计艺术,还热情地参与设计和变革,开创了中国书籍设计的新局面。鲁迅曾亲自动手为《国学季刊》、《华盖集续编》、《引玉集》、《呐喊》、《心的探险》等书籍和期刊设计封面。他还非常重视版式和插图等整体设计,这在今天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可以说,鲁迅是现代书籍设计的开拓者。后来,一批文学家、艺术家热情参与到书籍设计中来,像陶元庆、孙福熙、司徒乔、林风眠、丰子恺、钱君、张光宇、闻一多、蒋兆和等人。
鲁迅曾编“乌合丛书”,许钦文的短篇小说集《故乡》即为丛书之一,由画家陶元庆设计封面。有一天,陶元庆和许钦文同去天桥看戏,舞台上的大红袍引起了陶元庆的兴趣,使他回想起故乡“女吊”的神情。回到会馆后,他一直躺着思考,通宵难以入睡,天一亮就起来作画。没有画纸,就随手找来两个信封,反复推敲、琢磨,到晚上终于绘好了这幅画。这幅叫作《大红袍》的画,鲁迅看后很是喜欢。当时陶元庆已回到南方教书,许钦文留在北京洽谈印刷事宜,又同鲁迅一道校对书稿。鲁迅提出书名印在什么地方好,就叫许钦文写信给陶元庆,请他来决定。后来鲁迅在给陶元庆的信中专门谈到,有一个德国人Ecke,是研究美学的,把《故乡》的封面拿给他看,他说很好,书名落在剑的方向很好。《故乡》于1926年4月由北新书局出版后,深受读者喜爱。1963年1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时,仍以陶元庆的《大红袍》作为封面画。这件构图奇妙、色彩淳朴的封面设计作品,已成为中国现代书籍装帧设计史上的经典之作。由此可见,一本书的出版凝聚着多少人的智慧和心血,他们对书籍设计的重视,值得我们学习。
20世纪初和四五十年代,是中国现代书籍装帧设计史上的辉煌时代。吕敬人形象地称之为“繁荣的夏季”和“收获的秋季”。那时,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书籍设计作品。如1928年初出版的郑伯奇的戏剧和小说合集《抗争》,封面设计只用黄色和黑色,画面紧凑、呼应,对比强烈,画家强调刻画手势的变化,引起读者的联想,颇有戏剧的色彩,与作品的内容交相辉映。这种夸张的手法在那时的书籍装帧中实为罕见,在今天看来,也不过时。1928年7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罗黑芷的短篇小说集《醉里》,由丰子恺设计封面。绘画用笔潇洒自然,生动传神。在中国以漫画手法为书籍设计封面,丰子恺是首创。但今天,我们并没有把这种艺术设计手法继承和发展好,不少书籍设计花里胡哨,少了幽默、纯真之美。1931年8月新月书店出版的徐志摩诗集《猛虎集》,由闻一多作封面设计。封面和封底,画的是一张虎皮,寥寥几笔,简单而含蓄,寓意深刻。可见,一件好的书籍设计作品要求创作者本身不仅要有扎实的美术功底,更要具备文化修养。1944年11月重庆美学出版社出版的徐迟的《美文集》,由廖冰作封面设计,木刻套色印刷。此封面创作,集文美和绘画之美于一体,堪称双美佳作。以上几例,虽不能展示其时优秀书籍设计的全貌,但可从中领略设计者的创作才华和热情。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百业待兴,在书籍出版领域也激起了文化工作者的创作热情。不光是一些文学工作者,还有像吴作人、古元、刘海粟、黄胄、黄永玉等一些艺术家热情参与,给书籍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与作者和出版社交往密切,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尝试用各种艺术手段和创作形式,参与书籍的设计,设法将作品的灵魂渗透到书籍设计中,使形神一致。虽然跟纯粹的美术创作相比有差异,但是这种饱含热情的创作,足以使书籍成为一件有品位的艺术作品。所以,那时留下来的优秀书籍设计作品最多,今天看来,它们不单是一本书,也是艺术,是典藏。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迅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书籍出版也有了飞跃的发展。从1959年由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举办的全国第一届书籍装帧艺术展览会,到2004年已经举办了六届,一届比一届有明显的进步,尤其是第六届,在规模和获奖数量上,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届。这届展览会总体来说,在艺术设计形式和内在品质上,都有显著的特点,包孕了设计者、举办者的热情和追求,但是在艺术创作上还显后劲不足。对于书籍设计来说,创作就是它的生命。
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为书籍进行艺术设计创作,应该是设计者的追求和责任。优秀的设计创作,有利于激发读者对书籍的热爱,有利于引导出版方向和保护知识产权。书籍设计需要成熟的设计,需要有魅力的设计、有情感的设计、有生命力的设计,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为读者所喜欢、所接受。我们应该找回对书籍设计的创作热情!只有找回这种热情,书籍设计的优秀传统才会发扬光大,再谱辉煌篇章。
(作者单位:中智博文图书发行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鲍莉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