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播客——媒介传播家族的新成员

作者:杨 柳




  仿佛是一夜之间,一种新兴媒体——播客席卷全球。播客,不是博客,而是继博客之后的又一代网络新锐。有人认为:“如果说博客是新一代报纸,那么播客就是新一代广播。”如果说博客颠覆了受众被动接受文字信息模式的话,那么播客则改变了传统的被动收听模式。在媒介日益发展的今天,受众已不再满足于只做传播流程中被动的接受者,传统意义上的单向传输、单纯的信息告知,已经不能适应受众的需要。无论是播客还是博客,都是受众寻求的一种能更好地表达自我的方式。播客继承了博客的原创性和大众性,饱含着浓郁的“草根”情结,受到众多网络先锋们的热烈追捧,并且还有迅速主流化的趋势。
  
  一、播客的实质及其核心意义
  
  事实上,播客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神秘。播客是英文Podcasting的音译,是数字广播技术的一种,最初借助一个叫iPodder的软件与一些便携播放器相结合而实现,是一种在互联网上发布文件并允许用户订阅和自动接收新文件的方法,或是用此方法来制作的音频节目。在播客网站,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获得自己的播客空间,可以制作音频节目并将其上传到网站上与网友分享,也可以选择或订阅别人提供的音频节目,并下载到本机随时收听。互联网正聚集着越来越多的被称为播客(Podcaster)的人,他们将自己想表达的思想转录成声音文件放在互联网上,供其他播客免费下载。在各个播客网站上,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文件可供下载,如新闻、球赛、演出、评论等,甚至还有网友讲的笑话。
  2004年2月12日,《镜报》的一篇名为《听觉革命:在线广播遍地开花》的文章中,最早提到了Podcasting这一概念。2004年8月,为推广个性化的收听习惯,美国MTV电视台的主持人亚当·科利和软件师戴维·温纳最先发明了iPodder软件。有了它,只需借助麦克风,就可以把自己的声音录制成文件上传到网站,而收听者也可以依靠这种软件,自主订阅或下载这些“私人电台”。亚当因此有了“播客之父”的称号。[1]
  业内专业人士分析称,播客应当是博客成熟并广为影响之后水到渠成的产物。个人发布的传播形式从文字扩展到了声音,是互联网在加强个人传播、联结、交流的分众化的成果。也有媒体报道称,播客是继博客之后在互联网上出现的另一个颠覆势力,它是收音机、iPodder软件、博客和宽带互联网的集体产物。用最简单的方式描述,播客就是用嘴“写”、用耳朵“看”的博客。
  播客的实质就是把博客中的文字换成了音频或视频,可以将播客看作是博客的影音视频版。但是当博客进化成播客,在继承博客种种特征的同时,又具备了音频所承载的表现力,并且可以在MP3等设备上播出。博客给了大众文字的话语权,而播客给了大众声音的话语权,这种个人化广播可能带来新一轮网络的革命。播客出现的核心意义也就在于以更加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对传统广播事业提出了挑战。
  
  二、播客的发展现状
  
  播客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在互联网上流行,到目前只有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但发展神速。据一项权威统计,到2005年5月,全球播客站台已经超过了5300个,半年来增长了23倍。如今,播客已成为继博客和RSS后网络上的热门话题,目前美国已有84万人在使用播客,预计到2010年这一数字将飙升到5600万。国外传统媒体包括ABC、维亚康姆、ESPN、《新闻周刊》等传媒大鳄,纷纷为播客开疆辟土。播客的爱好者不仅是那些隐身于芸芸众生的“草根”播客,许多名人也跨进播客的行列,如美国前副总统候选人约翰·爱德华兹与其妻子的“炉边谈话”、“终结者”施瓦辛格的“每周加州州长对话”等,这使播客也开始显露出名流的光彩。[2]从2005年8月12日开始,在美国白宫的官方网站上,人们甚至可以收听布什的播客。作为MP3播放器的领航厂商,苹果公司也迫不及待地在其新产品“iTunes”上内置了播客功能。如今,播客正以燎原之势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网民成为播客,享受着展示自己与欣赏他人生活的乐趣。从互联网上的搜索结果来看,2004年9月在Google上有关播客的搜索结果还不到20个,10月初该搜索结果迅速变为5 950个,10月底已上升至85700个,而到了2005年8月,Google上搜索有关Podcast的网页为16700000个。这一切都表明,播客已成为2005年网络世界新潮流。
  而当播客在国外渐成气候之时,我国的播客还处在起步阶段。自2005年我国博客网的播客频道开通后,播客站点的点击率一路上扬,从而吸引了众多的网络运营商、电信运营商以及媒体的热力追捧。目前,国内播客站点的主要精力还集中在前期市场推广和平台完善等方面。播客网站的数量还很有限,这些网站为用户免费提供30~100MB的使用空间,有些能够为用户提供很多服务,如后台录音、内置RSS阅读器,可以下载、订阅喜欢的播客到电脑端等。[3]我国的播客市场目前还只是小部分人的舞台,很多用户只是把播客网站作为存储音频文件的网络硬盘,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播客中去,原创播客的质量和数量还都有待提高;播客网站也基本上满足的是小众诉求,还未引起大众关注,因此,在我国,还远不敢说播客的出现对传统广播事业造成了怎样的冲击,但是,谁能忽视播客的存在?在这样惊人的增长速度下,谁能预料这个蹒跚学步的“孩童”将来会有怎样巨大的发展空间?正如博客中国网董事长方兴东说的那样,音视频表达形式的播客满足了普通网民的表现欲望,也使网民真正成了互联网的主人,播客将成为未来互联网传播的一个发展方向,也必将会有更好的发展。
  
  三、播客发展的动因
  
  任何一种媒体形式的出现和发展都有其历史轨迹和现实依据。罗杰·菲德勒说:“传播媒介的形态变化,通常是由于可感知的需要、竞争和政治压力,以及社会和技术革新的复杂相互作用引起的。” [4]
  
  1.“零进入门槛”促使播客迅速发展
  技术的支持是媒介形态演变的强大外力,同时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也深刻改变着媒介和观众的需求,改变着传播与接受的旧有规律。作为一种大众寻求自我表达的传播方式,播客的技术“门槛”决定了它的发展速度。同博客类似,这种超级简单的个人网页工具,无论在技术、形式还是在操作上,都平淡无奇,但这也正是它的大众气质所在。播客满足了“四零”(零技术、零成本、零编辑、零形式)条件,从而实现了“零进入门槛”。成为一名播客,不需要有许多网络知识储备,不需要掌握任何高精尖技术,不需要租用服务器空间,不需要许多软件工具,完全就是使用一种“傻瓜式”的工具。不用买一座发射塔,只需要一台能够上网的电脑和一个麦克风,即可“廉价”地拥有自己专属的电台,就能圆你自己成为电台主持人的梦想。加拿大传播学者哈罗德·伊尼斯指出:“技术是整个文化结构的动因和塑造力量。”[5]对于播客而言,技术的因素就为播客的蔓延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在促使其迅速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重大作用。
  
  2.播客满足了传者的心理需求
  人们都希望别人了解自己并能够理解自己,基于这样的心理需求,他们将自己的感想、观点展示在网络上,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自我与社会之间的信息互换,也就是达到“主我”和“客我”的统一。尽管“主我”对自己有较高的、清晰的认识,但这不是一个完全的自我认知,它还需要来自“客我”的信息,即来自外部世界的别人的评价。[6]于是播客们通过“播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获得收听者的评价反馈,从而完成自我的认知。
  

[2]